以更开放的胸怀面向未来
——代表、委员畅谈如何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促进共同繁荣
3月11日,人大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李玉赋(前排左二)就做好自贸区改革发展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3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举行小组讨论,万季飞委员(左一)在发言中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的优势产业提供了一条重要出路。民营企业特别是零部件制造企业应抓住其中商机。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全国两会期间,开放发展一直是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格局,已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多方合作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是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支点,正在成为一条共同繁荣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需要多方协作,团结开拓进取。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吕新华说,国内部分产能饱和,而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还不高,这里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国际产能合作,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共同努力。
在广泛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吕新华委员建议:一是供需双方应该“多见面”,了解发展中国家需要我们提供什么;二是金融机构要全力配合,通过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予以融资等支持,还要发挥好外汇储备的作用;三是民间组织不仅积极帮助企业克服“走出去”困难,还要向国内反映相关问题,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建设“一带一路”,应防控风险,了解当地习俗。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要有风险防控意识。朱永新委员建议,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法的立法,修改和签订相关的双边投资协议,对中国企业在海外依法维权给予有力、有效的支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多宗教聚集区域,各国宗教文化习俗不同,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我国在经贸合作、旅游观光、人文交流等方面处于被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主委赵光育建议,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文化习俗数据库,并让参加“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各类组织接受相关国家的宗教文化习俗培训学习。
建设“一带一路”,要以我为主,用足已有优势。“立足我国的特高压电网技术,加快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促进全球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表示,目前中国自主创新的特高压电网技术先进成熟,已建成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电网和世界上资源配置能力最强、接纳清洁能源最多、尖端技术装备应用最多的现代化电网。他建议利用已有技术优势,推进国际能源合作,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合作机制,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