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雷晓燕接受海外网财经采访
海外网3月14日电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一直被视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然而目前,这台“发动机”已然陷入瓶颈——2015年我国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人,这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连续4年绝对值下降。
2016年两会上,人口红利及城镇化成为热议主题之一。“人口红利”的消失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有多大?中央提出把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对我国的劳动力群体有何意义?结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各代表委员的表态,海外网财经对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雷晓燕教授,探讨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之痛”。雷晓燕指出,未来我们要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以减缓人口红利的下降速度。
“人口红利时间”还有多久?
2016年两会期间,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二孩”政策放开后,中国人口会有适当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差不多了”。
实际上,关于人口红利的时剩余间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红利还能延续到2030年以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2030年之前,人口红利就将消失。
雷晓燕首先从学理上对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梳理。“狭义的人口红利就是只看劳动力数量占总人口的这样一个比例。从这样来看的话,我们人口红利确实是所剩不多,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宽地去理解人口红利。”雷晓燕说,“人口红利不仅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数量,还要看劳动年龄的人口质量如何。”
雷晓燕坦言,过去我们的劳动人口的质量不高,属于比较低端的劳动力。另外,原来既有的劳动年龄人口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就业。
关于我国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的问题。雷晓燕持相对乐观态度,“我觉得人口红利如果措施得当的话,还是可以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雷晓燕同时还提出了“升级版”新人口红利的途径,“未来我们要提高劳动力质量,即单位劳动人口创造更高的价值。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缓人口红利下降的速度。如果劳动的参与率提高了,也会延长人口红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