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两会期间,教育扶贫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由于缺乏良好教育,一些贫困地区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想拔掉“穷根”,就得下活教育扶贫一盘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切实采取措施,让流失的孩子重返校园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某教学点的情况,依然不时在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委员的脑海中闪现。
那里的教学状况令赵艳林揪心,因为教师稀缺,一个班里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老师给这个年级讲几分钟,再给那个年级讲几分钟。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教育,长大后想做点什么都不懂该怎么做。所以要想扶贫,必须先扶智。”从教学点归来,赵艳林感慨万千。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代表也为有些地方“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的恶性循环发愁。“我曾跟随检查组到地方调研,到学校一看,热热闹闹、书声琅琅。可是非调研时间,我再去看,学校就冷清了许多。”细心的李建保在周围一转,发现了不少孩子。“你们怎么不去上课呢?”李建保问。孩子们说:“有人来检查,我们就赶快回学校,检查组一走,我们就放假了。”李建保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强制性的措施让这些孩子重返校园。
“在我看来,教学条件差、学生流失等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安徽省绩溪县临溪镇临溪村党总支书记姚民和代表深有感触地表示。
“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当中最关乎未来的就是教育扶贫。”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说。
改善教学环境,培育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要想进行教育扶贫,先得摸清楚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刘希娅就曾在重庆偏远区县和其他省市的贫困地区做过深入调研。
“我认为贫困地区的教育窘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刘希娅分析,一是办学的硬件欠缺,有些学校虽然解决了校舍问题,但缺乏多功能教室、信息化教学设备,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办公环境都不够好;二是对教师队伍培训不够,有些贫困地区的老师十几年都没有外出学习过,几十年按照一套办法教学;三是教育理念和思想落后,还停留在“考试就是指挥棒”“分数衡量一切”的阶段,忽视了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姚民和看来,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上不去,关键是师资不行。“我们那里有一句话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可见农村对教育并非不重视。但乡村教师流失的情况屡见不鲜,县里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城里去了,名牌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小县城来。”姚民和感到痛心,“因此,改善教学环境、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中小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建保分析说,一些家庭的贫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天灾、家庭成员丧失劳动力、因病致贫、缺少劳动技能等。教育是帮助人脱贫的,但如果教育开销太大,也有可能导致家庭陷入贫困。“贫困地区,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也就万把块钱,父母含辛茹苦,只能供一个小孩读书。”李建保说,“因此,教育扶贫也要精准,要对贫困群体进行细分,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