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赵春青
根据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江学者刘志彪委员的统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服务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经济学词汇,总共达到14次。
报告中,对服务业的第一个表述是,“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这一数据几天前已由国家发改委公布,屡屡被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引用。作为我国著名的就业问题研究专家,当很多人在谈论GDP增速时,他屡次用经济上的另一个指标——“就业”,来告诉人们中国经济信心在哪里。
在刘志彪看来,“服务业”高频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某些显著和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服务业不管在2016年的经济工作中,还是在‘十三五’发展战略中,都将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用郑东亮的话说,“未来就业结构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
服务业高速发展,意味着就业稳定
报告中提到,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为何GDP增速不及往年,新增就业却超过预期目标?
第一个原因就是GDP总量的“盘子”变大了。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委员提供了一组数据:2006年GDP增长10.7%,增量约为3万亿;2015年GDP增长6.9%,但增量达到4万亿。“经济增速虽然慢了,但是经济总量基数大了,容纳的就业量也会保持在相当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在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裴长洪说。
裴长洪所指的“新经济”,就包括了报告中提到的“现代服务业”。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委员指出,随着经济结构优化,我国就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力超过第一、二产业。过去10年,我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数量增加了1亿人。据测算,产业增加值同比每增1个百分点,二产可以增加就业61万人,而三产则为70万人。
“就业不下降,与服务业高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刘志彪委员认为,服务业在就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服务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远超制造业的比重。
“服务业在GDP增长方面是‘慢变量’,但对就业却是‘快变量’。”吴江说,服务业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拉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