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归来】代表委员聚焦“工匠精神”
说“三惑” 看细节 补短板
“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中国产的电饭煲,就不如日产电饭煲煮的饭好吃?一次体检,除了有高科技仪器外,还需不需要精益求精的服务?面对红外线取直仪,传统木工用的“墨斗”还能苦撑多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成为代表委员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大家呼吁,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米饭之惑”
连续两年,美的集团副总裁袁利群代表都在全国两会上谈一碗米饭。
去年,她说,美的在多个场合煮饭请人吃,力证自己的电饭煲跟日产电饭煲煮的饭一样好吃。
今年,她把故事讲得更“细致”,为了研究出能媲美日本产品的高端电饭煲,美的技术人员一年用了两吨米,不断尝试。她希望煮这碗米饭的锅贴上“良工和匠心制造”的标签。但仍未能让消费者放弃对日本电饭煲的青睐。
“米饭之惑”的根源何在?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代表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30年前,他为选择当一名工人而自豪。如今,他已不敢肯定还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工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委员认为,“人才评价体系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优秀的技术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他指出,任何一个时代,人都是生产品质的决定因素。“提升制造品质的核心还是人”。
“中国制造业很长时间以来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即使目前个别企业做得不错,但仍然无法摆脱低端廉价的整体印象。”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是《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翻译者。今年,“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陈劲说,只是当前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润,缺乏对商品质量的长远追求,“丢了匠心之道”。
广东佛山市委书记、市长鲁毅代表认为,“米饭之惑”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在行业水准上和国外有差距,“要通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