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家挨户搞调研
本报记者 任江华
今年两会期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居委会调解委员会主任杨慧芝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垃圾污染治理的建议。身处基层的她,多年来始终把目光投放到农村垃圾污染治理问题上。
“建设新农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农村垃圾的污染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杨慧芝深切地感受到。
为找准农村垃圾处理的突破口,她深入很多村庄和部门单位调研,充分听取征询意见建议。她走遍了青原区的每个乡镇,到多个村庄蹲点调研,还多次到区环卫处、区委农工部和区农村安居工程和清洁工程指挥部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大量一手数据资料,为今年提建议打好基础。
她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制度依据;二是增加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染治理的经费;三是为农村引入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四是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五是大力扶持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产业,变废为宝。
在杨慧芝调研过程中,最难的是很多村民对“垃圾分类,自主投放”意见很大,杨慧芝不厌其烦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建议,力求让建议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在和村民多次的沟通中,她逐渐完善自己的建议。比如“在科学的垃圾分类方法”建议中,她提出偏远地区实行“户分—村焚烧”模式,近郊地区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搞调研一定要又实又细,这样群众才感到你和他心贴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杨慧芝说。
带着问题找对策
本报记者 杨文明
因为恰逢预产期,90后回族姑娘铁飞燕代表今年没能来到北京参加两会,心中很是遗憾。
一年调研,一年思考,化作一份份建议议案。用铁飞燕的话说:履职的过程,也是倾注感情的过程,很希望能亲手提交相关建议议案。“可惜,今年只能通过代表团提交了。”
铁飞燕,是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东管理处小喜村收费站副站长,持续多年关注西部路网交通建设,这也是她今年议案的重点关注。“目前,云南出省出境通道不畅、内联不足、断头路瓶颈路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全省还有2个州市未通高速公路、6个县未通高等级公路。“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对云南地区的扶持力度,帮助云南的陆路交通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铁飞燕坦言,最初履职也曾“有些找不准感觉,不知道从哪方面去关注问题”。听到群众反映,农村低保发放存在问题,她就想了解一些情况,请村里提供一份低保名单。但村里却答复“名单正在整理”,最后不了了之。铁飞燕发现,这样的调研,肯定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经过这次“软钉子”,她改变了调研方式。比如,想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找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支教团队,请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做调研,给自己第一手信息、第一手建议。
铁飞燕说:“问题就是导向。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是问题,代表越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