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身边的感动】今生是你永远的“拐杖”

□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张仪
《工人日报》(2010年03月31日 002版)

人物检索:何涛,26岁,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卫生院护士,曾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

人生感言: 让侯灿站起来,是我最大的愿望。

何涛说,如果愿望能够实现,她要挽着爱人的手,在自家的晒谷场上摆上十几桌,用自家茶园里的瓜片茶,敬所有关心、支持她的恩人们。

谁也不知道何涛的这个愿望还有多久才能实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何涛的信念比愿望更加坚定——纵然侯灿再也站不起来,她也要做他今生今世永远的“拐杖”。

何涛出生在繁华城市上海,侯灿来自皖西城市六安的一个偏远山村。两人2004年3月在上海相识。彼时,何涛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侯灿在上海的一家饭店当学徒工。与每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一样,他们的恋情也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然而,就在他们冲破重重阻力、迎来美好婚姻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本该是“好事多磨”的喜剧横添了几分悲剧因素。在那场车祸中,准备去拍摄婚纱照的侯灿第三、第四节颈椎被撞骨折,脑部积水。医生说他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情况乐观的话也会是颈部以下全部瘫痪。

守,还是离?没有领结婚证的何涛面临着她人生轨迹上的重要选择。最终,她选择了前者。

陪着侯灿在上海治疗一段时间后,何涛随侯灿一起回到了侯灿的老家——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理想和爱情与贫苦农村生活的现实,在这个偏僻的皖西山区,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锅灶前,烧饭不会生火,脸被熏黑;在冰冷的河水里洗衣淘菜,双手被冻成“红萝卜”;前面进来送资助的人,后面跟着的就是讨债的人……

比贫苦生活更加考验何涛信念的,是来自亲朋好友质疑的眼神。远在上海的母亲,依然无法原谅远嫁安徽农村的女儿;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侯灿,心情时好时坏;昔日的好友日渐疏远,甚至不愿接何涛的电话……

“80后”的何涛与她的同龄人相比,遭遇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但这一切,何涛都挺过来了。母亲愿意从上海来到六安看望何涛母子;当地政府为何涛解决了工作;同事们、乡亲们帮助她做农活。更重要的是,在何涛的精心照顾下,侯灿的病情开始好转,他已经可以自己控制双臂,自己吃饭了。

面对别人的赞誉,何涛认为,她只是在尽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儿媳应尽的责任。对于她的家庭,何涛说她有个信念:她在,希望就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