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4月02日 星期一

城市也是文化造就的

——我眼中的《南锣鼓巷史话》

梁鸿鹰
《工人日报》(2010年04月02日 007版)

单霁翔同志在《南锣鼓巷史话》的序言里开宗明义地说:“城市是一部石头写就的历史”,其实,城市又何尝不是文化造就的呢?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潮流中,如何弘扬城市里的文化传统,如何开掘街巷文化的内容形式,如何拓展社区文化的途径方式,唤起更多人珍视自己脚下的土地、珍视街巷文化,绝对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存质量的厚度,理由很简单,我们的生活实际上一刻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北京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注重以文化立身,一直坚持街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推出的《南锣鼓巷史话》(北京出版社,2010年1月版),图文并茂、要言不烦,讲明该地区建制沿革、胡同街巷、故居邸宅、衙署机构,概述其宗教场所、字号商铺、文教机构、旧事传说,全面展示了该街区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前景,让我们领略了不同凡响的街巷风貌。

《南锣鼓巷史话》是本温暖的书,它使人们联想、回忆、向往一种更加理想的生活情境,比方,那种富于亲和力的小巷日月,那种退是温暖的家,出是熟悉的商铺,有着喧闹而富于活力的氛围,有着亲和友善的街坊邻里,等等。致力于这种理想生活空间的营造,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责任。

南锣鼓巷现在是北京的一个热闹地儿,她位于北京东城区西部,在历史上是元大都的核心地带,是清代镶黄旗统辖的驻兵和民居区,紧邻中轴线东侧,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沿街巷有序排列着16条胡同,呈鱼骨状,俗称蜈蚣街。《南锣鼓巷史话》告诉我们,南锣鼓巷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体现了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南锣鼓巷的称谓从明代“罗锅巷”衍变而来,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后音转为锣鼓巷。有着740多年历史的南锣鼓巷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胡同的历史遗存,算得上是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街巷格局最完整、历史遗存最丰富的传统街巷区之一。

《南锣鼓巷史话》给我们以人文的亲切感,她诉说了这个地方作为历史人文血脉绵延不绝的地方所保有的独特文化基因,她不单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元大都里坊、胡同的风采,而且明清以来向来为众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羁留之所。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传递着历史的沧桑:洪承畴的家祠、僧格林沁的王府、荣禄之父的宅第、清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以及作家茅盾故居、画家齐白石故居等。建筑风格各异、文化传说丰富,将军元首、皇家显贵、文化巨匠,各呈一时豪气,他们的遗迹、活动、业绩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印记与积淀,记载着时代发展的步履,促使我们思考和认识当今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街区、街巷,还是村落、村庄,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是人类心灵生长的精神空间,保存历史街区的风貌,传承历史街区的特有基因,将大大有利于人类生存经验的丰富。在标准化、统一化、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今,重新唤起人们对以南锣鼓巷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意义的认识很有必要。南锣鼓巷过去作为北京重要的历史街区,现在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国内外众多观光客,她的声誉之所以日加隆显,有着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