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一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我们的村庄在疼

司葆华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0日 07版)

最先读到范晓波《没有情歌的村庄》时,我还觉得文章多少有种诗人的矫情。在他的笔下,村子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寂寥空旷,没有生气,字里行间那种怅惘挥之不去。“没有情歌的村庄继续把老人和儿童抱在怀里,把四季和孤独抱在怀里”,文末以一株经年老树的眼光,打量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子,一句“不知是望见了希望,还是看到了村子内部的忧伤”的诘问,文章戛然而止。

后来读到一些以“故乡沦陷”为话题的文章,范晓波的疑问有了叫人沮丧的答案。潘采夫的《谁家故乡不沦陷》写河南老家乡风日益浇薄,世代相沿的习俗渐渐消失。在京城同样无职无权的他,每逢年底总被乡亲找着代为讨薪,充当的角色无奈而尴尬。十年砍柴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里,讲述往日温暖的乡村记忆再也踪迹难觅,村子早已面目全非。狄马在同题文章里面对今昔殊异的现实,扼腕浩叹,那种椎心泣血之痛叫人心绪难平。村庄的今昔变化,该剪断了多少人的心灵脐带和精神维系。诗人于坚说,最后的故乡只剩下汉语和朋友了。

2010年获得“《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的《中国在梁庄》,是一部长篇纪实作品,全景式的展示乡村的沦陷。正如作品授奖词所言,梁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显出迫切的意义,成为认识中国乡土之现在和未来的醒目标本。作者梁鸿深入河南老家,采访各色人等,以口述实录体记述当下农村令人惊怵的现实。秉持一个学者的良知和责任,冷静的叙述语调中有着撕扯不断的情感丝缕,饱含对过往时光的缅怀和凭吊,以及对当下痛切的思索与追问。

这座叫做梁庄的村子,虽然楼房接连拔地而起,但掩不住满眼的凋敝和冷清,新房里空空荡荡,老院落更是人去屋空年久失修,疮疤一样触目惊心。村子的布局由原来聚族而居,变成现在凭经济实力占据有利地势。多少坑塘被填埋建房,仅存的也是臭气熏人蚊蝇滋生。存留着美好青春记忆的河流,由于滥采乱挖河沙而变得凶险四伏,每个夏天都有人在这里死于非命。学校成了养猪场,昔日书声琅琅,现在猪叫哼哼。留守儿童心灵闭锁,无心读书,有的甚至以身试法。老人要看护孩子,收种庄稼,不能安享晚年。个别人心怀理想却处处碰壁,付出加倍的人生代价。特别叫作者感叹唏嘘的是,过去那种醇厚的人情和淳朴的民风日益稀薄,乡村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土崩瓦解。作者详述所谓现代化进程和农业文明所进行着的力量悬殊的博弈,不时穿插对昔日的美好回忆。虽说被时光沉淀的记忆不无“溢美”之处,但现实的无奈终究叫人揪心不已。

在作者看来,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她因此把村庄比作一个民族的子宫。在梁鸿笔下,村庄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活力,而且周身疼痛。乡村之痛,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她书里没有试图提供解决的途径,只是能“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多一个思考的维度”,对“那土地上的生命和那些土地上的文化式微产生某种温柔的痛感”。我觉得这部书做到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