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星期一

【走在路上】人民作为定语

□ 方大丰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4日 05版)

感谢名叫林春兰的人民警察,她让我闻到春天的气息——温馨而有生命质感,也让我重温了“人民”的意义及对应的权利与尊严。

警察前面有个定语叫“人民”。约定俗成了,包括“人民”自己在内,已经很少去体味这个词语所对应的缤纷意象,或情感与理性。作为一个“片警”,林春兰13年的经历,帮我们细致地展开了对人民这个定语的想象空间。

跟人民警察类似的“学名”还很多:人民法院,人民代表……从机构到职业,以“人民”为定语,但其间的语法意义与人们的现实感知,时不时有点出入。比如,那叫“人民银行”的银行,老百姓有时甚至连门儿都找不着——在南京,下岗职工杜女士三次上门还钱,被某家银行倨傲地赶出门,只好到派出所寻求庇护自证清白。对老百姓这么摆谱,凭什么?

“衙门”出错,百姓吃药,这不是偶例。约翰·米尔说:“比起个人来,时代更容易出错。”我宁愿相信,杜女士遭遇的是“灵魂失去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里尔克)的时代性出错,也不愿将她的委屈归咎于某种制度性弊端。

人民作为定语,不仅仅是对职业或职责的修饰,更包含某些限制。即使从语法学上来说,也应如此——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二者之间包含结构助词“的”。

“的”是定语的标志。可见,人民与警察之间的“的”字,决非可有可无——有人抛弃了这个助词,面对人民便找不到恰当的位置,如文强和林福久,前者已不是人民的“保护伞”了,后者则成了“人民币警察”。

“天下大事,并作于细”,我们能感知到,林春兰的世界里,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具体和充满了细致的情愫——她在职业的分内、分外,为社区百姓办实事好事且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让“人民”如沐春风。

沧州也有一个“人民满意的警察”叫周希胜,16年来“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结下了一帮“穷”朋友。他说,“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前面没有加限定词,没有说让你只为正常人服务,不为流浪人员服务;更没有让你只为有钱人服务,不为底层群众服务……

显然,人民警察的职业价值蕴藏在全体人民之中——林春兰在热心帮助老百姓解决了一些诸如上户口之类的“小事”之后,也在微博里感叹:“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解决了她觉得比登天还难的事,太有成就感了。”作为警察,能在为民做事方面获得成就感,是真的值得欣慰——这比通常意义的助人为乐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林春兰事迹详见下文)。

林春兰喜欢向社区居民发放名片,当“有困难找警察”这句口号具体成为人民群众“有困难找林春兰”时,人民群众其实反过来已经成为了林春兰的名片——她的微博有了10万“粉丝”,群众的口碑为她聚集了爱,人气,以及公信力和工作效率。

作为一个人民警察或人民公仆,还有什么比你所服务的人民认可你、成为你的名片更值得珍视呢?

因此,牢记人民这个“定语”,更要重温且牢记人民是谁。

其实,“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唯有这个阶层是永远也不会超出“人民”概念的外延范围,至于“人民”里面是否还能够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阶层,那得看那个阶层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也就是说,人民作为定语,规定了你在职业内外都属于或代表最广大的老百姓。

现实生活中的老百姓经历着成功、失败、精彩、平淡、荒唐、颓废、激昂、世故……琐碎的瞬间组合在一起,就是人民的面孔和表情,不论你是人民警察还是人民公仆,如果熟知人民的表情及心情,就会发现,其实“人民就是你”——何立伟在那本《大号是人民》的书中写道:“日头下面,‘人民’正经历着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全部喜怒哀乐同生命沉浮。”

人民就是你,你跟人民生活在一起,除此之外,并没有“世外桃源”——桃花源只是在迷路的时候被发现,这包含着玄机或宿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