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星期一

【短评】“被就业”伤了谁?

徐福平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4日 07版)

近几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的现实性摆在了大学生们、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面前。数据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559万、611万、630万,而这一数字在今年再创新高,达到660万。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其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各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纷纷出台各种举措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例如拓宽多种就业渠道,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等等。

但最近网帖却曝光了部分高校出现“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书”的现象,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必须寻找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不论学生是否在该公司就职,以此增加学校的就业率。更有甚者,出现了毕业生“被就业”的情况,即学生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

事实上,一些高校采取五花八门的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就业率造假、未能完成就业指标而扣押毕业证等消息,几乎每年都见诸报端。但“被就业”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就业率惹的“祸”。

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不但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招生,而且还关乎某一专业的前景,因为专业的开办、招生指标是和就业率挂钩的;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就业率则关系到就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高校的办学质量如何,培养的大学生是否合格等。

如果就业率作为真实统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数据,高校、政府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无不妥。但是如果期望以“刷高”的就业率掩盖严重的就业困难、教育模式不适合社会需求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就业问题的解决,而且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所幸的是,6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防止大学生“被就业”。同时,重申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将实行“一票否决”,要求各地各高校对各项就业统计信息进行认真汇总、仔细核查、不得虚报。希望在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这些个表面“刷高”就业率的做法不要再出现,还就业率一个真实的参考价值。

大学,本是做学问、讲诚信、出人才的地方。在就业窘境下,如果连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都在引导不诚信,还谈何教育的本真?曾经的天之骄子在还未走出校园就遭遇“被就业”,这种坏的示范效应,将是教育的悲哀,伤的不仅仅是学生、高校,还有所有怀着象牙塔情愫的人们。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