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与职工同甘共苦”

□本报记者 邹明强 陈晓燕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5日 02版)

人物检索:朱大桥,男,中共党员,武汉职工疗养院党委书记、院长,湖北省劳动模范。17年来,他带领职工将当初一个濒于倒闭的招待所发展成为如今的全国工会系统知名疗养院,净资产由3000万元增至3亿元,职工收入翻了4番。疗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休养基地”、“全国特色疗养院”等荣誉称号。

人物感言:成功出自逆境中的坚持。

“总是前半夜想别人,后半夜想自己。”谈起事业,朱大桥毫无保留地与记者交流自己的心得。

“现在事业成功了,有想过自己吗?”面对记者提问,朱大桥略有一顿,缓缓地说,“往往轮到想自己时,就因为太累睡着了。”他接着说,总是计较个人得失,肯定不能开展好工作。“我始终觉得身上的担子越重,就代表大家对我越信任。将压力变成动力,就有可能成功,成功与失败仅一步之遥,成功出自逆境中的坚持。”

1995年,朱大桥接任濒于倒闭的武汉职工疗养院院长。当时,疗养院欠债100多万元,院内连电话、空调等基本设施都没有。职工发不出工资,客源也严重不足。

没有退路,朱大桥决心依靠职工背水一战!他主动与职工交流商讨对策,号召大家一起寻找客源。同时,冬天买板炭、用热水袋取暖,夏天用冰块降温等省钱见效的土方法全都被利用起来,使疗养院渐渐有了生气。

疗养院运转起来后,善于琢磨的朱大桥开始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赚取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疗养院面朝湖水,有闲置土地,职工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考虑到这些特点,朱大桥号召职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从养鸡、养鸭、养猪、养鱼、种菜开始,自给自足。当年,职工过年不仅有了福利,相关农产品还从市场上赚到了钱。这些钱,成为疗养院日后事业发展的起点。

为了尽快让疗养院回归主业,朱大桥找到武汉市亿元街杨园街道办事处,希望街道将疗养院当成其活动基地。为此,他处处精心考虑,尽量以高水平的服务满足对方的需要。朱大桥的诚心,打动了街道办事处,也为疗养院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紧接着,朱大桥一连打出3张经营牌——邀请湖北文艺界名流,到疗养院搞创作,充分利用其人脉关系,为疗养院作宣传,提高疗养院的社会影响力;利用面朝湖水的优势,促成湖北省皮划艇队选择疗养院作为训练基地;把疗养院建成武汉市教育局的中考招生基地,让其安全、放心地开展工作。

“这3张牌的成功关键就是‘真诚’,真诚地为对方着想,真诚地与对方合作。客户没有想到的,自己要想在前面;客户想到的,自己要做在前面。”朱大桥说。

就是凭着这种凡事想在前的干劲儿,朱大桥把一件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变成了现实,一步步地朝着建设“全国劳动模范休养基地”的目标前进。

疗养院越来越红火,而朱大桥始终没有忘记职工。“这些年职工与我同甘共苦走出逆境,我对职工充满了感情。”只要职工有事找他,他总是二话不说就承揽下来。他不记得帮助过多少职工的子女上学、就业,帮扶过多少困难职工。职工家庭有困难,他就安排其家属到疗养院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争取一份收入。职工提出学习深造的愿望,他总是尽量为其创造学习机会。疗养院的效益每年都在增长,职工的工资也随之水涨船高,现在,与朱大桥刚上任时相比已翻了4番。

企业关爱职工,职工也尽心尽力为企业做贡献。1998年湖北遭遇特大洪水,疗养院面临灭顶之灾。危急时刻,全院职工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洪救灾保卫战中,不仅保住了疗养院的发展成果,而且还为疗养院赢得了发展先机。不仅如此,疗养院的很多基建项目都是职工自己采购,自己加工,自己建设的,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

“我没有过人的地方,职工信任我,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来回报职工。”朱大桥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