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18日 星期一

难民潮的演变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18日 007版)

难民的概念在欧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初它指的是16世纪为了躲避西班牙宗教迫害,而逃到法国的加尔文教徒。此后,英国也将逃到本国的法国新教徒称为难民。

大规模的难民潮进入20世纪才开始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批欧洲人为了躲避战火而沦为难民。1922年,希腊在希土战争中惨败,土耳其将约150万居住在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强行驱逐出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城市,还有举目可及的难民。

二战之后,亚非拉成为了冲突频发、难民频现的地区。

非洲大陆大约有1700万难民和流离失所者,索马里、刚果(金)、苏丹南部、中非和乍得等地的难民问题尤为突出。在中非个别地方,难民人数与当地居民的人数比例居然达到了惊人的200:1。

巴拉卡巴,索马里语中的意思是“从天堂掉下来的石头”,然而现实中的巴拉卡巴更像是一座地狱之城。到处是烧焦的瓦砾,残破的建筑,骨瘦如柴、濒临死亡的儿童。

巴拉卡巴只是索马里的一个缩影,持续了近20年的国内冲突以及长期的无政府状态,再加上干旱、贫穷、食物短缺,索马里目前大约有150万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是世界上第三大难民输出国。由于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疾病往往会夺取幼儿的生命。而幸运活下来的人们,也由于无法得到教育和工作机会,前途一片灰暗。索马里也是多灾多难的非洲大陆的一面镜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