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一

他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成长为管加工电气设备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劳模写真】与洋设备痴缠二十载

□本报记者 姜 明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1日 05版)

20年来,李刚和同事们从挑战“洋设备”、改造“洋设备”,到超越“洋设备”,他成为令国内外专家都深为叹服的行家里手。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单厂规模最大、生产线最多、品种规格最全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这里的现代化生产线代表着当今世界无缝钢管生产工艺的顶尖水平。

管加工部,是无缝钢管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这里是电点作业区作业长李刚的舞台。

20年来,李刚和同事们从挑战“洋设备”、改造“洋设备”,到超越“洋设备”,成为令国内外专家都深为叹服的行家里手。

“ 我不怎么聪明 ,

但我相信勤能补拙”

21年前,李刚从机电学校毕业,来到大无缝成为管加工部的电气设备维护人员。这里的装备都是从德、意、美等国引进,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优化组合,设备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年轻的同事大多是大学毕业生,而其中那些从全国调入的技术骨干更是身怀绝技。作为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维修工人,要想维修好这些世界一流设备,李刚除了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班上,李刚尽量一步不落地跟着外国专家,看他们怎样调试,怎样编制程序,随时记下每一个细节,还把设备控制要领画成草图。下班后,无论多晚他都要整理归纳一天中学到的东西,不懂的地方就翻书、查资料,把请教来的学问一点一滴记录在案。

“我不怎么聪明,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没黑没白地学习,他迈过了很多道拦在路上的坎儿,成为计算机软件“高手”。

天天和这些洋设备摸爬滚打,李刚不仅摸清了机器的“脾气秉性”,而且还能熟练地驾驭它们。从处理信号不灵、开关故障等硬件“闪烁”小问题,到解决一台机器的程序运行;从改进某项工艺到优化整条生产线,拧接机、车丝机、无损探伤机等等,几十个类型的设备、几十条生产线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

担任责任工程师期间,他发现建厂初期引进的拧接机操作界面全部都是英文的,对大多数工人来说操作难度非常大,稍不小心就会按错键造成重大事故。李刚曾经试着请外国专家帮助更换成中文界面,老外却一个劲儿地摇头,就是不同意。也难怪,这事乍一听简单,其实相当复杂,必须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他铆足了一股劲,业余时间对15个画面和400多个变量,逐一查找、分析,通过修改数据,编译成用户软件,达到更换界面的目的。停机间隙,他在现场反复调试,失败了,再分析改进。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界面终于更换成功,而且没花公司一分钱。大家暗暗对李刚竖起了大拇指。

2010年3月,天津钢管公司开始安装从美国引进的3#套管线接箍拧接机。结果发现,外方在电气设计上将台架上的传感器及输出电磁阀的控制装置错装在了马达控制中心内。李刚及时发现了这个错误,并要求外方专家进行更正,但外方专家不肯承认。

于是,李刚又查找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试验。结果证明李刚是对的。事实面前,外方专家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同意更改方案。按照李刚的办法,这套设备的安装共节省电缆成本费用20万元,而且在安装时间上比计划提前4天完成,多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如今,李刚实现了娴熟驾驭世界一流设备的愿望,解决了许多设备厂家和外国专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成为众多同行企业邀请技术把关的电气维护专家。

通过改造创新 ,

让洋设备服中国水土

向洋设备开刀需要的是底气和勇气。“七分准备三分干,功夫练到了家才能出手。”这是李刚经常说的一句话。

有一年,公司承接了一批钢管双头打印的出口合同。由于已有的3条生产线都是一头打印,考验摆在了李刚他们面前。他深知,没有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就不可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他和同事们通过深入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PLC进行重新编程。他从计算机与PLC之间的输入、输出信号着手,逐一查阅电气图纸,认真分析每个管子与各工位的数据传递600多条。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鏖战,硬件改造和软件调试一举成功,实现了在一台设备上完成钢管双头打印。

特殊扣系列是公司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主打产品,但每月产量只有五六千吨。2006年3月,特殊扣合同激增,提效迫在眉睫。公司准备建设一条专门的生产线,并让李刚负责电气部分的设计工作。和维护工作相比,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他带领同事们根据工艺要求,通盘考虑电气设备的容量、电气元件造型、电缆排线合理性和安全性及维修的方便性等方方面面,成功完成了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布局。特别是从提高拧接机的效率入手,改进技术,将过去生产一根管子需要1分多钟的时间缩短为现在的40秒,产量由原来的每月5000吨,当月就突破了10000吨大关,他也实现了从电气维修到电气设计的重大突破。

在设备调试和处理故障时,往往都是李刚最先取得突破,并总结出指导性的处理方法,然后再向工友们推广。

日积月累,大家对处理故障的思路不断清晰,共整理出1万多条故障处理方法。李刚牵头对这些故障处理方法进行了编写,形成了标准文件———《故障指导书》,作为厂里的维修标准执行。由于维修人员普遍提高了技术水平,石油套管加工厂的设备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故障停机由十几年前每月二三十个小时减少到现在的1小时,而且不再依赖外方专家。厂里的一位主任电气师说:“李刚精神影响带动了一个团队。”一名外方专家称赞说:“天津钢管公司维修人员的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水平。”

外表文质彬彬的李刚不善言辞,尽管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在身,可他一句豪迈语言也说不出来。

但他在技术上却从来不“随和”。 正因为这样,他成为善解难题、敢于创造、为企业赢得巨大效益的“电气通才”,是业内公认的可编程逻辑控制专家和数控设备维修专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