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29日 星期一

【随笔】大企业绑架了“国标”?

农业部、卫生部足够权威,但两部门的联袂解释,用于回应“王大炮”关于“绑架”的“攻击”,似乎不具备足够说服力

杨兆敏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29日 05版)

中国乳业,问题层出不穷。每次曝出猛料,都会联想到曾经的采访。

乳业大佬郑俊怀风头正健时,我曾专访过他两个多小时。当时,离开伊利创办蒙牛的牛根生还未成气候。郑俊怀侃侃而谈,我清楚地记得他曾忧心说起,行业里有很多隐忧,并提到了黄曲霉素、抗生素、还原奶等词汇。

那时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爆发,“一天一杯奶,强壮一民族”的口号喊得山响,奶业得到大力扶持,“行业问题”又在采访主题之外,一偷懒,就没追问下去。

后来,在天天喝奶的日子里,看着乳业演绎战国风云。蒙牛异军突起,与国际投行对赌成功,成就一个人的同时,对行业是祸是福,似乎未有定论,紧接着郑俊怀锒铛入狱;还原奶、“禁鲜令”等风波,与“三聚氰胺”比起来,简直就是澡盆里的波澜和大海中的风浪;等发展到“血拼”大军南下香港“抢”奶粉时,中国乳业故事,已经有点“大话西游”的味道了。

“我只猜到开始,但没有猜到结局。”紫霞仙子的这句台词,似乎就是为“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这一事件准备的。尽管农业部、卫生部6月25日联合发文,对“生乳新标准”进行了解读,并专门指出:1986年颁发的标准中,对菌落总数标准分别规定了四个等级,其中每毫升50万个,是最高标准,而每毫升400万个,为最低级别。因此,每毫升菌落指标200万个的新标准,“是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

此前有人形象解读,“200万”的概念,就是“挤奶的牛舍里,苍蝇乱飞”。再联想到两部门解释,即新国标颁布前的生乳,只要菌落总数低于每毫升400万个,都在可收购范围之内。恶心之余,不禁为自己的铁胃而自豪。

“得奶源者得天下”,这是乳业竞争的铁律。据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透露,中国的现实之一,是奶源远远不能满足乳业的加工需要,缺口高达40%~50%。收奶企业,由此“在奶源把关时,底气不足”。他还提出,提高标准,将让70%的散养户倒奶、卖牛,或者杀牛。

而广州奶业行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则旗帜鲜明地提出,降低标准,获利的是乳品企业,企业可以较容易地收购到低价奶源,有条件以更低价格占领市场,“企业规模越大,受益就更大”。

仔细研读相关报道,发现此番争论,其实是两种生产工艺及两类奶的较量,即“常温奶”和保鲜期短、需要冷藏的“巴氏杀菌鲜奶”。王丁棉指出,在国外为主流的巴氏杀菌鲜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份额连20%都不到,而北欧五国这一比例是99.5%。对于这个结果,他认定,是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

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责任越发重大,不论是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还是在推动公平竞争、提供政策咨询,甚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都要发挥应有作用。但如果王丁棉所指属实,即大企业绑架了行业协会、继而绑架了国家行业标准,该由谁来认定其中的是非曲直?消费者权益又置于何处?

常温奶和巴氏杀菌奶,不仅仅是生产工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两种产品的营养成分不同、对原奶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通过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但是,如果在对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只为维护大企业的利益,偏向了某种产品,损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恰是商业伦理的底线。其实,这底线也是业内企业的生命线。

农业部、卫生部足够权威,但两部门的联袂解释,用于回应“王大炮”的“绑架说”,似乎不具备足够说服力。而从郑俊怀的早期忧虑里不难发现,乳业中的重重隐忧,其盖子正被一个个揭开,但解决却并不尽如人意。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知情权,不是管理部门送给大企业的“礼包”,待积重难返时恐怕晚矣。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