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在关注农民工“生活低保”、“物质低保”的同时,不能让其精神文化生活沦为“荒漠”

农民工能否也有“文化低保”?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政府花钱“买服务”,加强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工人日报》(2012年03月06日 006版)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记者沈刚)“有调查显示,八成农民工的工余时光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安纯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像关注农民工讨薪那样,关心维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权益。

多位代表委员呼吁,不能让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沦为“孤岛”、荒为“沙漠”,要关切他们的“文化低保”问题。

“文化大厦是多元的,是全社会人群一砖一瓦共同构建的,农民工渴求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正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说,农民工的层次、人员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迅速提升。

中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有着更多、更高的文化需求。

“我们必须重视这种需求,至少,要让农民工看得起电影。”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校长王元成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农民工抱怨现在看电影太贵了,一场电影就要花五六十元。他建议,电影院应该为农民工提供优惠,甚至提供免费的专场电影,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面向农民工开放。

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已有代表委员呼吁设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不能片面地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建设,一味沉迷于“文化GDP”。政府直接投钱做产业,只是选择之一,同时还应注重提供文化服务。他建议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服务。

有委员提到了山西晋城的“文化低保”工程。启动于2008年的这一工程,将贫困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民工等列入文化低保范围,以政府买单、群众免费享受的形式送上文化大餐:为低保村建一所“农家书屋”、每年送一场戏和12场电影,给低保人员每人发放20元的购书补助卡,为农民工建起文化活动室……

“与‘生活低保’、‘物质低保’相比,‘文化低保’难以用指标细化、量化,更需用心投入。”安纯人委员说。

多位代表委员强调,应加强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市民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