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热议“创新能力”(4)】细心、恒心、信心 锻造创新力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如果你在创新中感觉乏力甚至无力,请不要气馁,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全身心投入、还没有足够地付出。只要有足够的细心,不变的恒心,坚定的信心,就会激发出我们体内全部的创新元素,继而汇集成强大的创新力
【主持人说题】
■中石油管道局 杨 明
从牛顿被苹果砸出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到乔布斯突发奇想创造了风靡全球的iphone,事实告诉我们,创新需要灵感。然而,创新的灵感并非虚无飘缈、不可捉摸,它就像一个果子,从青涩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勤奋肯坚持,人人都有可能“功到自然成”。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如果你在创新中感觉乏力甚至无力,请不要气馁,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全身心投入、还没有足够地付出。只要有足够的细心,不变的恒心,坚定的信心,就会激发出我们体内的创新元素,继而汇成强大的创新力。
创新,从“细心”开始。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说: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事做起。我们只要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加以关注,并尝试想办法令其更加完善,那么,你的创新行动就开始了。知识型产业工人、蓝领专家孔祥瑞,原本就是天津港煤码头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是创新使他的人生闪光,而创新的成功又源自他的细心:工作中有不懂的问题就记下来,或自己琢磨,或虚心请教别人,直到弄明白。他做事留意细节,即便是点滴小事,他做起来也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操作流程。因为他心思细腻、注意用心观察和操作,所以,他的创新成功率高。
创新,由“恒心”持续。一汽集团的首席钣金技师王洪军是我国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工人。他刚开始搞创新时,曾有人对他冷嘲热讽:“搞技术创新那是工程师的事儿,一个小工人能搞出什么名堂?”可王洪军不信这个理,他认准了就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后成功了:十几年先后研制出50多种、2000多件实用工具,获得国家专利37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6000余万元。从他的成功可以看出,“恒心”是一种智慧,如同凸透镜把太阳光聚焦一点,坚持的结果就是引燃物体。目前有许多人在创新路上无功而返或者半途退却,其原因之一就是不具备坚定的恒心,不能够坚持。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执着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并坚持到底的人,才能与成功握手。
创新由“信心”支撑。在大多数外国人都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时候,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院士就靠着立志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研制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坚定了国人创新的信心。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要创新,就不要被这个不行、那个不能的主观意愿所束缚,要坚定信心,开发潜能、坚持创新,将创新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