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刨冰班”
每年隆冬季节,沈阳铁路局通辽工务段珠斯花桥隧工区工长刘春山都要带领工友们干一项鲜为人知的工作:刨冰。
通(辽)霍(林河)线是重要的煤运通道,由于紧邻矿区,位于上游的矿井常年排水,在平均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下,水流很快就会在涵管内结冰,而随着冰面越结越高,桥涵基础结构将被破坏,行车安全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到冬季,通辽工务段就要临时组织一个“刨冰班”,从上年的12月干到下年的四五月。他们实行两班倒,一个班连续干20天,休息10天。
1月20日,大寒,内蒙古珠斯花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31摄氏度,滴水成冰。这天,“刨冰班”作业地点仍然是水害最为严重的通霍线395公里400米桥涵,几天来的连续作业,工友们刨出来的冰在桥涵两侧形成了长度近300米、高6米的冰墙。
一到作业地点,身穿胶皮衣的工长刘春山率先跳进齐膝深的冰水里,这一组5个人要进行疏通桥涵下游河道的工作任务。
他们用镐刨碎浮冰,再用锹扔出碎冰,还要把夜里结冰的河道重新清理出来;这项工作结束后,他们还要扛着30多公斤重的沙袋运到100米外的另一处桥涵下进行堆砌,防止冰水回流。
大家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光滑的冰面上,稍有不慎就会滑倒。
已经55岁的老班长杨宏勋,每次都是第一个钻进涵管;90后青工黄昊不甘人后,紧随老班长钻进涵管;青工郑学铭已经连续4天闹肚子,晚上输液治疗,白天继续上岗刨冰;潘涛患有严重的腰椎病,医生叮嘱千万不能着凉,可他在严寒中一天都没耽搁作业;朱长明患有风湿病,手指关节肿得像萝卜,但他没请过一天假。
刨冰时,崩进衣服里的冰块时不时来个透心凉,细碎的冰碴溅到脸上更是让人睁不开眼。
内蒙古的冬季特别寒冷,如果不能把冰迅速刨掉,冰会越结越厚,工作强度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保证桥涵畅通,就会影响火车通过甚至影响行车安全。
正如刘春山所说,刨冰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