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1日 星期一

走出“体制”,游向另一片海洋

—— 皖北煤电集团几名“矿二代”转岗分流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华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1日 02版)

转岗分流在皖北煤电的波涛还在持续,“矿二代”郭成瑶已游向了另一片风平浪静的海域。

郭成瑶的父母是“老煤矿人”,他们认为,待波涛过去,形势好转,国企的饭碗依然是香饽饽。身经企业的数次起落,他们以自己为例,告诉自己的孩子,别轻易离开体制。

但郭成瑶们却不这么认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他们眼中,时代变了,国企不是唯一的依靠。在新一轮转岗分流中,不少新时代的皖北煤电集团职工对于“饭碗”的纠结并不十分强烈。一些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开始主动“走出体制”,走向另一个舞台。

逾越“代沟”

郭成瑶进入皖北煤电之时,煤炭行业的日子仍相对好过些。

2011年从江西财大毕业后,郭成瑶先是到皖北煤电集团下属的恒源矿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两年后,集团公司组建独立的财务公司,郭成瑶顺利地考入。

形势急转直下,郭成瑶看在眼里,今年春节前,郭成瑶正式向父母提出“跳槽”的想法。

郭成瑶的父母都是“老煤矿人”,他们对孩子的这个想法十分不满。

尽管煤炭行业职工收入整体下滑,郭成瑶的父母仍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随随便便地”走出煤矿。

“说不定哪天煤炭行业又转暖呢?”为了劝郭成瑶留下来,父母向他反复“灌输”煤矿的好处,并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想法。”1988年出生的郭成瑶说,上个世纪的国企改革给父辈们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他们一辈子待在企业里,抱的是‘铁饭碗’。”在父母的观念里,离开企业,意味着也失去了“饭碗”,成了“没依靠”的人。

“他们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郭成瑶的很多同学并没有在国企工作,过得也很好。因此,虽然父母苦苦相劝,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郭成瑶还是抱着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来到了省城合肥,“那里发展的空间会更大。”郭成瑶说。

2月份,郭成瑶在网上投了简历,很快他就被合肥市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录用。

“待遇不错,就是比以前在矿上上班时要忙一些。”郭成瑶对现在的工作状况很满意。

“父母那个年代,离开了国企,好像天都塌了下来。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多机会,也没有这么多选择,但现在不同了。”郭成瑶说,父母也逐渐接受了他现在的状态。

不仅如此,自从出来之后,郭成瑶不断接到矿上有“走出来”想法的同事的电话。现在,他的不少老同事也都走了出来,有的去了民营企业,有的去了证券公司。

走出“体制”

和郭成瑶父母的羁绊不同,田晓艳的“出走”更多的是战胜了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恐惧”。

2008年从安徽理工大学毕业时,田晓艳最想找的工作是“在某个国企或事业单位做一名‘编制内’的正式员工”。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田晓艳当年如愿以偿。在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当时录用的22名本科生中,田晓艳是唯一的女性。她的爱人赵凯是“矿二代”,也是一毕业便来到矿上上班。

从去年10月开始,伴随着企业形势的下滑,小两口的思想斗争开始激烈。已经有了“政工师”待遇的田晓艳很想“走出去”,但对自己能否“走出编制”心怀恐惧。

“社保能否有保障”“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外面的世界”充满未知,田晓艳心里一度没底。

然而,对于两口子都在矿上上班的田晓艳夫妻来说,现实的压力已经容不得他们再犹豫了。春节后,夫妻俩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到省城合肥。

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难。赵凯只是在网上投了几次简历,就通过面试被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录用了,成为这家公司的安全设备主管。

田晓艳目前已经在做第二份工作了。一开始,她来到一家农业企业做文案编辑工作。待遇不错,但整天和一帮90后年轻人在一起,耳边听到的全是各种“互联网+”话语,80后田晓艳觉得自己有些不适应。

一个月后,田晓艳辞职了,很快又在一家装饰公司找到了一份文秘工作。生活渐渐安稳下来,对“外面的生活”曾经很恐惧的田晓艳,心态也渐渐恢复了平静。

“国企之外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海洋,能养活足够多的鱼。游出来,不愁没食吃。”曾经执著于“体制”的田晓艳说,国企像是一个鱼缸,职工好比是生活在其中的鱼,鱼缸起了漩涡,生活在其中的鱼儿难免恐惧,但实际上,鱼缸里再大的漩涡也不能搅动外面世界的风平浪静。所以,对皖北煤电的职工而言,离开企业,并不代表“天塌了”,“现在的社会有能力消化那些走出体制的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