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2016年全国共报送少儿类图书选题6.07万种,占全国图书出版选题总量的26%。然而,给孩子选本好书依然是不少家长头疼的事——

经典,如何离孩子们更近些?

本报记者 黄康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3日 07版)

5月23日,贵州一所留守儿童爱心幼儿园里,孩子们在看一家阅读机构捐赠的经典儿童绘本。吴凡摄

6月5日,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儿童主题阅读月的活动现场,被誉为世界上最“勤劳”、最“全能”的童书推广人马库斯先生与国内知名阅读推广人兼译者阿甲,就“经典图画书为什么经典”展开对谈。活动现场,有家长提出,给孩子选择什么样儿童读物是件头疼事,市面上,儿童经典读物太少。还有家长认为,有些所谓的“儿童经典读物”有滥竽充数之嫌,而有些则离孩子们太远。

市场热闹,家长们却纠结了

“六一”儿童节已过,各大购书网站的儿童图书促销活动依旧打得热火朝天。在北京某央企工作的李欢是一个6岁男孩的母亲,这两天一有空,她就开始浏览各大购书网站、微信公众号,想趁着难得的大力度促销,给儿子多买些儿童文学作品开阔眼界。

“逛了一圈,感觉挺热闹,但内容杂、版本杂,不知道该选哪些书给孩子读。”几天的“淘宝”经历过后,李欢告诉记者,品种繁杂的童书,让自己“无从下手”。

李欢的这种感觉,是儿童书市热度的一个缩影。据国家广电总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共报送少儿类图书选题6.07万种,占全国图书出版选题总量的26%,较上年度增加了1.2万种。儿童文学在种类上只占少儿图书的20%,却占据了整个市场50%的份额。而另一组数据也显示,2015年少儿图书占总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比重为20.47%,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5.63%,高于总体图书零售市场12.8%的增长率。

说起给孩子买书,家住江西南昌青山湖某小区的黄国华最近也很纠结。“市面上的书,定价太高、经典太少。”他告诉记者,自己“六一”前带着上五年级的女儿去市区逛了几家实体书店,感觉小而精的儿童经典读物好难找。“三卷本《365夜公主故事》售价298元,《十万个为什么》七八个版本看得眼花缭乱。”黄先生认为,买书俨然成为一种新的“拼爹”方式。而如果版本没选好,费钱不说,阅读效果也要打个问号。

“高昂的童书定价和孩子对阅读的需求,让家长感到两难,而杂乱的版本则会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乐趣。”一位儿童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儿童读物市场比较热闹,但阅读环境却并不理想。

大学者写童书,并不丢人

“以前做童书的只有30几家出版社,现在高达530余家,很容易导致重复出版和版权纠纷。”童书作家谭旭东认为,除传统的儿童出版社外,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已涉及童书出版市场,带来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暴露了重复出版、低质出版等问题。“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就有近千种版本,有些内容照葫芦画瓢就出版了。”

在谭旭东看来,目前大部分少儿出版物还是走流行路线,少儿读物层次不高,不能充分满足孩子与家长对好书的期待。与此同时,出版社对原创作品过度挖掘和抢夺,又缺乏对原创作品的真正扶持,造成了童书市场虚假繁荣的局面。“一味向市场看齐的结果是低层次的儿童文学图书越来越多,经典、精品却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他说。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在一次公开场合,他直言当下儿童文学出版的乱象。他认为,中国的童话市场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具活力的。但这个市场的质量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甚至令人担忧。巨大的商业利润诱惑使得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把太多心思用到获得商业利润上,忘记了文学的根本使命。

“在一些人看来,为孩子们写作,为儿童写书,乃是雕虫小技。”儿童文学领域研究学者孙建清认为,优秀创作者的稀缺是造成当下儿童读物经典、精品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儿童读物很难取得学术地位,甚至较少成为社科领域的重大项目。而且,在图书的评奖过程中,儿童读物的获奖机会也比较少。这些都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不能因为不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不能因为不能获奖,我们就忽视儿童读物的写作。”他表示,儿童书籍看似浅显,但要写好编好也非易事。因此,大学者编写小儿书虽然表面看起来大材小用,但是要写出受孩子们欢迎的书也充满着挑战。“《十万个为什么》《中学生百科全书》等都是由大学者参与编写而又受到小读者广泛欢迎的好书,实践证明,大学者写童书不丢人、不掉价。”他说。

如何培育本土经典原创儿童作品呢?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又如何呢?当当童书事业部市场总监李丹告诉记者,那些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母语力量、体现中国艺术美感的原创图画书更受读者青睐。“一是体现中国艺术美。充满中国传统意蕴风格的图画书表现了中国艺术特有的美感。不同于引进版童书的风格,中国艺术的内敛和形式感丰富了孩子们的审美体验。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汉字、民俗、节日、古代传说等题材成为当下让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通道。三是展现母语的力量。表现汉语多样性和博大内涵的本土儿童文学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中国本土儿童作家的作品更贴合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母语的亲切感也拉近了作品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作为最大的图书电商平台,当当更关注中国历史类、诗歌类题材作品的挖掘与推广,如台湾陈卫平先生创作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上市之后即得到家长和孩子的青睐,目前稳居当当童书榜前3名。而传统经典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等优秀的历史类读物,也保持着稳定的销量。

叩开大门,需要对儿童思维的尊重

“写童书,需要确立为孩子们写书的创作理念和写作路径,善于写童书,少不了对儿童思维的尊重和体贴。这样的经典,孩子们才能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在资深艺术推广人姬炤华看来,看书和欣赏艺术具有共通之处。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单向言语灌输或说教,而是从孩童视角出发,用故事牵引儿童走进情境,帮助孩子将其纳入自身经验和知识体系中,从而在心里种下了一颗颗种子。

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夕,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常会收到推荐书单的邀请,他总是建议多读经典作品。在走访过国内不少小学后,彭懿发现,孩子们读书喜欢跟风,一个孩子喜欢某种书可能全班孩子都会跟着流传。在他看来,这些畅销书并非就是好书,但是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孩子们喜欢这些书,可能只是因为可以和同伴们一起来讨论这本书,这成了一种同年龄段共同分享的一个经历。这类畅销书对儿童心理和思维的抓取值得借鉴一二。

而这种对儿童心理和思维的熟悉,文学理论作家刘绪源认为在自己推崇的《爱丽丝梦游奇境》一书中得到了体现。在他看来,这部已经出版了151年的作品,之所以能风靡全球,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卡罗尔自然地把对儿童的爱、儿童的了解表达出来,而且了解儿童的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样的故事儿童要听。“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很难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去把握它描写的是什么,但是又能感觉到很有味道、有趣、让人喜欢,这就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刘绪源表示,写出有趣的儿童作品同样需要很高的境界。

马库斯长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能广为流传就是好童书。这些值得传承的经典童书各有特征,与众不同,但最令人深刻的是对孩子的尊重。“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艺术家布鲁诺·莫那就创造出了最适合婴儿的布书——上面没有字,只有鲜艳的颜色让婴儿看,柔软的布让孩子去摸,甚至用嘴咬。”他说,这种合适就是尊重的开始。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