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一

创业世界里的“偏执狂”

顾威 本报记者 刘旭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4日 07版)

有激情,思想前卫,说话不绕弯子——这就是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剑锋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时间回转到2014年9月10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时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那时,专门从事扶持创业工作的大连创业工坊已经初具规模。之后又因为李克强总理来到大连创业工坊参观,使得胡剑锋名声大振,参观学习者、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一些报道称胡剑锋为“东北天使投资第一人”。

“我是商人,在商言商,本来是想赚钱来着,可一不小心做成了公益。”胡剑锋坦言。他毫不掩饰地讲自己扶持创业的理想、讲自己对大众创业的看法和希望、刚创办创业工坊时的艰难故事和失败案例、讲自己正在探索扶持创业使自己公司赢利模式。

开业第一天只来了一个人,他陪着谈了半天

一般人大多喜欢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成功事迹,不是特别愿意谈自己“败走麦城”的经历。可胡剑锋却不断重复一个观点:失败者更值得尊重。他说,是因为一个又一个失败者的教训,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让他们找到了成功之路。

今年46岁的胡剑锋,是新疆吉木萨尔县人,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1995年开始自主创业,他创办的提供云计算和服务的大连奥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奥远公司所在地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个园区就是专为吸纳创业者而建。2011年时,高新区创业中心主任刘源波看胡剑锋扶持的几个创业公司都发展起来了,于是,希望胡剑锋办一个专门扶持创业的公司。胡剑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他本来已经开始扶持创业了,“办个公司无非把规模再做大点。”就在这年末,胡剑锋办起了创业工坊。创业工坊办起来了,可如何将这个公司运作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天只来了一个咨询创业的人。”胡剑锋回忆说。虽然只有一个人,胡剑锋照样满腔热情地冲上一杯咖啡,两人边喝边谈,他耐心地讲着创业需要知道的事项。“几乎一个多月时间都是这样,有时一天一个人都不来,最多时也就几个人。”

“创业工坊必须有人气。”胡剑锋没有泄气,想出各种办法,他邀请大连高新区创业中心主任和几位副主任定期到创业咖啡“坐台”、请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推荐创业项目、组织专家团队为创业项目把关、开展技术培训……之后,创业工坊活动多了起来。

以胡剑锋姓氏命名的谈话活动“胡说八道”每周六下午2时至4时,在创业工坊开讲。主讲人有时是胡剑锋,有时是大学教授,有时是创业者。这个活动已经进行了21次。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开拓了许多创业者的思路,厘清了许多模糊认识。

投资的公司一半已经垮掉,创业工坊至今没有赢利

“没那么乐观。”胡剑锋对自己的成就有更清醒认识:“天使投资的企业一般是10%成功,20%勉强活着,70%失败!”胡剑锋坦承,创业工坊开办已经4年多了,他和合伙人投资的公司已经有一半垮掉了,血本无归。创业工坊并不挣钱,现在在创业工坊工作的15名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还是由他的实体公司——大连奥远集团公司支付。

“光赔不赚,你非得干这个?”不只一个人,包括妻子都不理解,他一般回答就两个字:“傻呗。”胡剑锋说:“创业者、干事业者,一般都有点偏执,有股傻劲,认准的事,不撞南墙不回头。创业者必须具备这个素质,才能干成一番事业。”胡剑锋相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一定有着非常光明的前途,他一定能成功。

胡剑锋今年46岁了,他却总开玩笑说自己是24岁。用创业工坊市场部王欢的话说,胡剑锋精神状态就是个激情四射的年轻人。有时出差在外,有时半夜三更,想起一个好点子,立刻将几个人拉进“群”里研讨一番。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因为胡剑锋知名度高,经常有大学请他去作报告,胡剑锋有请必去。来咨询者,有的点名要见胡剑锋,只要他在公司,他一定见,认真提出他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扶持起来的公司一般也才创办几年时间,还是幼儿期,还在成长。有的可能长大成人,有的可能半道夭折,因此,现在指望他们有所回报还不现实。”对创业工坊没有挣到钱一事,胡剑锋看得很客观。

“不过我是一个商人,商人是要赚钱的。创业工坊干了几年,账上还是负数,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也在研究创业工坊的赢利模式。只赔不赚的局面一定会改变。”胡剑锋非常自信。

创业工坊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翅膀

一般说来,成功的创业者除自身具备创业素质外,还需具备3个条件,即资金、产品、市场,而一个新产品能被市场接受非常不容易。胡剑锋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摸爬滚打才走到今天,他知道创业之艰难。因此,凡是来咨询创业的,胡剑锋经常是给他们泼冷水,因为他看到,许多人年轻人头脑容易“发热”,“一窝风”地想创业。“我泼冷水不是要把他们浇死,而是让他们冷静下来,想明白。如果泼了几次冷水他依然痴心不改,这样的人有可能是创业的料,我才会支持他,帮助他。”

大连圣笛科技有限公司是毕业于东软信息学院的柳竣和李振宁合伙创办的。“缺钱,没有知名度,揽活儿时几乎没有定价权,人家给多少算多少。”这就是圣笛公司初创时的状况。结识胡剑锋,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胡剑锋与创业工坊合伙人为他们提供了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场地和100万创业资金。 李振宁告诉记者:“因为不用为吃饭发愁了,所以可以坐下来梳理一下自己开发过的产品,对有市场需求、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重新整合升级,开始走精品化之路。”

因为有了资金,他们还招聘了10几个工作能力更强的工程师,员工队伍从七八个人发展到30多个人,提高了核心竞争力。现在,他们已经从大连市场扩展到了全国市场,并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开发产品的思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节约成本,设计师不再聘用到公司,而是拿出产品标准,从全国、甚至到国外找设计师设计。

如今,大连创业工坊每天人来人往,搞活动时,人最多时一次来了上千人。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慧蕴告诉记者:“一年开展活动有500多个,胡总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休息日。” 胡剑锋在扶持创业的路上执著地坚守着,不是苦苦地坚守,而是乐观地、充满自信地坚守。(制图 李法明)

编辑点评

“只有偏执狂才能够成功。”这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罗夫的一句名言。盘点一下那些创造了发明奇迹以及商业神话的人,多少都有一些“偏执”,要是没点儿死磕的精神,如何能够成功?!

从某种角度来说,胡剑锋也是这样一个有点偏执的人,他坚持自己的主见,认准的事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胡剑锋的创业工坊就是响应“双创”号召,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投资机构(投资人)等合作,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项目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运营指导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真正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打造一站式的投资孵化平台。

尽管创业工坊至今尚无赢利,投资的公司一半已经垮掉,在创业工坊工作的15名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还是由大连奥远集团公司支付。但胡剑锋坚信自己做的是一项值得付出的事业,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

胡剑锋在扶持创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创业工坊栽植下的小树苗,一定会有一批长成参天大树。而一大批创业者的涌现,必将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