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一

“走进央企·创新组歌”展示共和国长子风采

【热点】科技创新助力央企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刘静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5日 05版)

为展示央企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前后,由中宣部发起、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了“走进央企·创新组歌”系列活动。

各个领域的中央企业有哪些看家绝活?又是如何开展自主创新、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的?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央企。

为预警机装上“中国芯”

预警机的研制涉及机载预警雷达、指挥控制、通信、电子对抗等众多尖端领域,是一项技术高度密集的复杂系统工程,研制难度极大,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预警机研制能力。从起初的国际合作到外方中止合同后的完全自主研发,一次次的实验,中国空警-2000的研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

“再难,也要咬着牙走下去,必须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国家的需要。”空警-2000总设计师陆军说,中国电科预警机团队立志创新突破。

据他介绍,他们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告别了传统天线式雷达,全面采用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做到在飞机有限的重量和平台上装置功率最大的雷达,使得65吨的飞机拥有与190吨飞机一样的测控能力,比美国的E-3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从2000年正式立项自行研制到2007年交付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空警-2000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从自主研发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到完全实现“中国芯”、打造世界领先的空警-500,再到出口整机……这些年,中国预警机的发展令世界惊叹;研制预警机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将品牌打响全球。

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表示,空警-500预警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国产预警机彻底摆脱了依托国外平台的被动局面,技术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预警机事业发展创出了一条全新道路。

无论是空警-2000,还是空警-500,创新贯穿在几代预警机研制历程中,助推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

陆军表示,他最常思考的,并不是预警机研制中的各种问题,而是未来10到15年,预警机是什么样。“琢磨能做什么,是集成创新或引进创新;而琢磨想要什么,则是原始创新,是别人怎样也学不来的。”

“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是老中青几代预警机研究团队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陆军说。当下,他们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开展包括量子信息技术在内的前沿技术研究,力争未来5到10年,以更多的创新突破定义、引领世界预警机未来。

蛟龙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5月2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从西北太平洋返航抵达厦门国际邮轮码头,蛟龙号圆满完成了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7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务。

6月1日,在“向阳红09”号工作母船上,和记者们一起近距离参观并亲身进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后,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的海洋装备技术实现了从跟随到并驾齐驱的跨越。现在,我们的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世界第一,虽然还没有被超越,但是差距不大。要志存高远,向世界顶峰冲击,争取在10000米载人深潜器研发上走在世界前列,开创新的先河。”

为了探索深海,“蛟龙号”应运而生——它是我国自主设计集成并完成海上试验、世界上同类作业型潜水器中下潜深度最大的潜水器。

谈到蛟龙号的研制过程,在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所长何春荣看来无一不是艰辛的,“深海开发极度困难,海水的压力是随着海的深度线性增加的,这就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结构材料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他举例说,7000米载人潜水器承受的是700个大气压,即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它的压力是700公斤,也就是说蛟龙号2.1米直径的载人舱球壳需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4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从1993年到2002年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到2002年项目立项,再到2009年开始海试,2012年海试成功,我们创造了7062米作业潜水器的最大潜深纪录。”据何春荣介绍,蛟龙号有非常好的定位和悬停功能,它可以做定深航行、定高航行、悬停;水声通讯能传语音,传控制信号,可以传海洋的地质地貌扫描来的图形,通过数字化传输;里面还有各种作业工具,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科考作业。

中船重工第七〇二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颜开认为,深海有很多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以及稀土等,因此发展深海装备,首先会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业的发展。另外,深海装备产业的发展,例如水声通讯的、能源的、动力的、导航的和材料的、机电的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会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蛟龙号勘探以后,发现了很多不同于陆地上的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太空,这些资源更容易获取,这里面空间很大,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