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视角】明星科学家 大众科普需要你

□王大鹏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17日 06版)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以“科普中国”为统领的科普信息化工程,带动了一大批有志于从事科普和科学传播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科学热情。而在科普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科普工作者脱颖而出,成为科普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于前不久宣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郑永春博士获得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授予的卡尔·萨根奖,因为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科学”,这也是国际上对我国科学家开展科普工作的认可。

和科技创新一样,科学普及也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否则科学普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科学家是科学普及的“第一发球员”。然而,现实情况是科学普及工作还没有被纳入考核体系,甚至一些积极从事科学普及的科研人员难以获得同行的认可。正如某些专家所言,“科普只能偷着搞”,“搞科普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人”。

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这样认为,科学家获得名誉和地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科学共同体内部,比如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而那些积极参与科学普及的科研人员往往会在科学共同体外部,甚至是广大公众中获得更多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打造成了科学明星。

在另外一方面,“萨根效应”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也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即科研人员在公众中的知名度是和他们的科研水平成反比的。也正因如此,积极从事科学普及的科研人员才会感到“亚历山大”。但是在这些科学明星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萨根效应的无效。因为这些科学明星往往都是在自身的科研领域有着一定的造诣,并建立了自己某种程度上的学术地位,同时他们也积极地向广大公众开展科普工作,传播着本领域前沿的科技成果,并以其闪亮的明星效应收获了科普的硕果。譬如,我们所熟知的史蒂芬·霍金、理查德·道金斯、史蒂文·平克等,都是明星科学家的典范,他们通过自身对科普的参与,塑造着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参与科学,形成着有利于科学的大众文化。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科研与科普同等重要,科学普及旨在筑牢全民的科学基石,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普及决定着国家的创新能力。而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明星科学家发挥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拉近科学与公众和社会的距离,让科学在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需要这些明星科学家把自身的学术成就和对科普的热情结合起来,将科学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地传播给广大公众。

大众科普呼唤明星科学家。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成为科学普及的明星,科学才能真正地流行起来,才能为科技创新助一臂之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