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踮着脚”报考更好的学校,还是首选适合自己的专业?信息不对称,职业规划教育缺失……听到过来人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亟待填报志愿的考生、家长四顾茫然——

高价咨询生意背后的“志愿迷茫”

□本报记者 赵昂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4日 05版)

赵春青/画

各地高考成绩正在公布,继焦急地等待分数出炉后,考生又要直面如何填报高考志愿这一关。许多考生和家长陷入迷茫,不知道究竟该如何选择,面对考生家长对于志愿填报的“迫切需求”,“志愿培训班”借机打起了广告。《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解到,一次咨询费用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个别高考报考机构的填报培训叫价在万元以上,最高者达近10万元。

“好多专业我听都没听过,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能咨询专家,一想之前上课的辅导班费都交了那么多,高考就这一锤子买卖,咨询费收多少也得舍得啊。”在北京市的一家培训机构,正在给孩子咨询志愿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

信息不对称下的“面子”

为了让学生进入理想学校,不少家长不惜重金请培训机构帮忙“支招”。目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价格都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如记者通过网站咨询一家机构,该机构工作人员称,设有线上、线下志愿填报两套方案,其中线上填报方案价格将近4000元,通过网络联系为学生和家长出具志愿填报方案。而线下志愿填报方案为1对1填报,根据老师咨询经验的多寡收费从1万多元到2万多元不等。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除军事学外,高校本科专业被分为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在12个学科门类中,工科的专业数量最多,达169个,哲学和历史学专业数量最少,分别是4个和6个。

高考结束时,考生刚刚成年,并不了解社会,使得在志愿填报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平台,家长亦然。

“我们当时连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管理,理科和工科的区别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谁又知道真正就业了会去做什么,结果大家只能按照自己的‘歪曲理解’去报考了。”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自动化工程专业的张晔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我妈当初就说,学‘交通’,都说铁老大铁老大,出来好找工作。”在一所重点大学学完交通运输专业之后,毕了业的丁伟才发现,这个专业在一线城市的“被认可度”,似乎并不及二三线城市。

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之下,很多考生和家长,只能看学校填报,忽略了专业选择。陆先生去年帮助自己儿子填报高考志愿,儿子成绩正好是“不上不下”的状态。“到底是选好学校的一般专业,还是选一般学校的好专业,我们三个人开了好几次会,问了好多人。最后还是选了好学校,因为朋友之间说孩子去哪儿上学,学校好更有面子。”但是一年之后,孩子每次周末回家,都说不满意专业,但已经再无回头可能。“我还帮他留着高中的教材,万一孩子哪天哭着回来说要复读,也只能同意。”

而考生咨询自己的高中老师,得到的答案往往也是模糊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插手学生志愿的事情,因为怕说得不对,没报合适落下埋怨。还有一点是,老师大多是师范类毕业,对于林林总总的专业,其实也不懂。”在北京一所重点高中从事过多年高三教育的王老师说。

“踮着脚”报考更好的学校?

在企业从事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卢子程告诉记者,在招聘的时候,企业往往是先看专业,后看学校,“公司有时不会因为你不是‘985’,不是‘211’的就不要你,但如果你学的专业不是岗位所需,学校再好都不会录用,因为你根本就不掌握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卢子程看来,专业选择关乎一个人之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选择,“职业规划,在高考报志愿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在现有高中教学模式下,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在其中。毕业于山东一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秦洋坦言:“虽然是出分后报志愿,但当时没有人会考虑未来职业规划,以后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我的专业,是后来调剂进去的。”

“要是讲这个,家长会说,耽误了复习时间,再说老师们也不知道怎么讲。高考和中考不一样,不是一个只拼分数的考试,学校因素、志愿因素和专业因素、大小年因素,都会改变孩子未来的走向,但家长往往只看分,学校的要求也是如此。”王老师说,高中学校往往会把毕业生的录取院校情况,作为中考招生的“广告”。“中招的时候说我们学校考上几个清华北大,几个人大,是很能吸引好生源的。有什么样的生源,往往就决定了三年后的高考平均分,好生源和好分数是良性循环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高考老师都会建议学生“踮着脚”报考更好的学校,因为“考上一个算一个”,老师也会跟着沾光。但对于专业选择,对于“掉档”的可能性,则相对讳言。

“专业选择有的时候是没有回头路的。”在一所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马老师告诉记者,“比如理科生选择了文科类的专业,那么考研时,也很难跨专业考到理工类的硕士点,这是不可逆的,但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考经济类、文科类的研究生,却是有可能的。”这些区别,即便是高招咨询,有的高校也不愿意明说,因为大家都希望将招生指标尽可能招满,生源质量更好,特别是容易招不满的冷门专业。

要考虑很多“可能性”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玉静,当年填报这个专业的时候,是“特别随便地就报了一个”。当时在北京市一所市重点高中重点班就读的她,并“没有想过自己考不上最心仪学校的可能性”。

精挑细选最心仪的学校,对于其他批次志愿则随便一填,结果考试成绩和排名不如预期,去了自己“随便填报”的专业,是许多人后悔自己当初志愿选择的重要原因。

而很多考生填报时,对于专业的认知,往往只能基于高中时期的同类学科。“当初就是喜欢物理,结果悲剧了。”张晔说,大学专业,很可能与高中同类专业大相径庭。

专业选择往往对应着未来的职业,但是,相关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自己是否可能会变更职业,也被许多考生所忽视。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法学专业的于殷,回忆起来自己的专业选择,还是有些后悔。“当时我用的排除法,先选定学校,再排除自己不想上的专业。”事实上,这样的选择方法被很多考生所采用。“但现在回头再看,我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不适合这个专业。因为我喜欢与人交流更少些的专业。”

“考研、出国、就业三个方向都要考虑到,孩子倾向于四年后如何发展。不同专业,三个选择方向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从事过多年学生就业工作的赵老师告诉记者,“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孩子是否适应学校所在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这关乎四年生活,所报考的专业是否有硕士点,这关乎是否有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而这些,家长往往都没有考虑到。”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