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视角】预报准度遭疑昭示科普宣传不力

□霍寿喜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4日 06版)

上周,一场预报中的京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并未现身,招致不少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抱有疑问。对此,北京市气象局给予回应:这次天气过程预报总体把握基本正确,但是预报的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实际略偏大,并解释说,精准降水预报是技术难题,气象部门将不断加强研究,努力提高预报水平。

客观地说,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总体还是不错的。但是,“总体不错”并不意味着每次预报都能准确无误。比如,北京市气象台预报6月13日全市有中到大雨以及局地暴雨,实际降雨情况却是偏小、偏弱,“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并未现身。

广大市民对天气预报准确度表示怀疑,其实是对天气预报工作的关注和关心,气象部门应该表示理解和欢迎。事实上,作为市气象台的主管单位,北京市气象局这一次的回应还是比较详细、客观、真诚的。尤其是对13日预报为何欠准确的回答及“累计雨量”的解释,有助于广大市民消除对降水预报方面的疑惑,认识到天气预报过程的复杂艰辛,从而对天气预报工作多一份理解和谅解,少一些疑惑和误解。

但是笔者觉得,假如这样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能做在前面,例如当发布比较重要、对公众生活影响比较大的天气预报时,对预报的会商过程作一些宣传,对一些专业名词(如“低涡”)做一些深入浅出的解读;而当比较重要的天气预报出现偏差后,气象部门能借助媒体的平台,在第一时间做一些解读和解释工作,相信广大市民对“预报偏差”是能够理解和谅解的,就不太会对预报准度产生怀疑,更不可能有“天气预报可能存在‘夸大’趋势”的误解。

现如今,如果某地出现龙卷风、尘卷风,天气预报没有准确预报,人们一般不会责怪气象部门,也不会因此对天气预报准度有所怀疑。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科普宣传工作基本上做在了前面。气象科普工作者撰写的有关龙卷风、尘卷风的文章,以及一些展现龙卷风威力的电影、电视,让读者和观众已经认识到龙卷风、尘卷风都是一些小尺度的天气现象,而且出现时间很短,气象雷达和卫星云图很难捕捉,因此也很难进行预报。

但是,对于“高温”这个在眼下很是热门且比较敏感的话题,许多人就觉得气象部门的“最高气温”预报有些偏低,与自己身体的感受程度不一样。对此,气象部门就应该及早进行科普,借助媒体平台针对某一天的实际情况,发布“最高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感觉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差异”等内容,若等到市民们已经在网上发帖质疑了,气象部门再做滞后解释的话,就难免被动了。

每天早上,先看一下天气预报再安排一天的出行计划,是许多人的习惯,如果因为天气预报有大的偏差而受到影响,大家心里肯定会感到不愉快。所以,对于气象部门来说,不断地加强研究、努力提高预报水平是必须的,但平时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能及时跟上也是必须的,可以说,这正是目前天气预报的两个必要内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