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藏进高铁轨道板的“中国芯”

□孔祥文 于承军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4日 06版)

在京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现场,铁路部门创新性地首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高铁建设全流程关键节点的实时管理监控。“信息化+高铁”,产生了中国高铁智能化建设的化学反应。

“有了这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支撑,高铁项目就不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每一个建设的关键环节,从施工过程到检测、验收都有记录监控,可追根溯源,质量有了保障。”中铁二十二局京沈客专辽宁段项目部经理曾见说。

日前,京沈客专辽宁段TJ-13标段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2公里先导段,已经施工完成并评估通过。

据介绍,CRTSⅢ型轨道板是我国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板,它的研发对提高我国无砟轨道技术核心竞争力、实施铁路“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就在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板里,藏有一个“中国芯”。

在现场,施工人员拿起一个像手机一样的仪器,贴近硬梆梆的水泥板晃了晃,轨道板电子档案信息,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记录全部呈现在眼前。

这个芯片是如何被放置在轨道板内的呢?在苏家屯板场,一个长5厘米的蓝色塑料小盒引人关注。“这是轨道板的‘身份证’,小盒里装的就是轨道板的‘芯片’——一种具有读写功能的RFID电子芯片,也叫电子标签。”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电子标签在轨道板60年的生命周期里可以持续使用,但为了防止万一,在每块轨道板上都安装了两块电子标签。

“这个‘身份证’需要在布料机浇筑混凝土之前就埋入板内。”芯片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会用读卡器将它“激活”。整个过程与银行卡开卡的过程类似,每个芯片的编码就好像每张银行卡的卡号,当卡片激活后,就能正式使用了。当芯片被激活后,它将实现“联网”,即接入“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将来京沈高铁的轨道板如果出现问题,检修人员只需要通过读卡器扫描一下芯片,就能立刻读取出轨道板的原有信息。并且,信息一旦录入将不再更改。

轨道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只是高铁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一。在高铁建设中,连路基这样的施工质量难管控的环节,遇到信息化后也会变得易如反掌。

路基是高铁施工的“死穴”,特别是路基压实质量直接关乎日后高铁的不均匀沉降情况。以往对路基压实质量的检测,多采用按频次抽点检测,一般100米选择6个点,以点带面,合格全部通过,不合格要大面积补压或其他处理。而现在,“信息化+”为高铁路基施工带来“解穴”机会。

一套连续压实监控系统,在压路机碾压过程中,路基本体反力产生的波形都会通过监控系统反馈回来。通过系统分析,反推路基压实工艺,压路机可以在不合格的地方精准发力,避免了过去大改的做法。截至目前,该项目路基压实合格率100%。

不仅如此,该局建立的一套混凝土拌合站监控系统,即在拌合站操作室电脑上设置报警提示信息,同时借助网络,将操作室电脑的信息上传铁路总公司,并以手机信息中通业主、监理等,下连拌合站管理人员,也实现了施工透明、数字真实、过程可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