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6日 星期一

追寻先辈足迹 感受发展脉搏

——中央和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延安行纪实

新华社记者 袁梦晨 王卓伦 余俊杰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6日 02版)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盛夏的延安,满目苍翠。

6月20日至25日,来自18家中央新闻单位、24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64名编辑记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追寻先辈足迹、感受发展脉搏中,努力寻找“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现实答案。

我是谁:“寻根” 的时代记录者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陕北战斗和生活了13年。

在这一时期,延安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所在地,它们及时传播党的声音,为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用手摇印刷机完成报道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董海涛说,这次寻根,他深感一个从业者不仅要在体力上“肯跑动、肯吃苦”,在情感上也要“多用心、多用情”,做出贴近人民、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依靠谁: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扎实报道

吃老乡做的饸络、四五个人同住窑洞炕、烈日炎炎下农田干活……几天时间,这支多为“85后”的年轻编辑记者队伍,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忙碌之余,充溢着满满的“获得感”。

黄陵县的一处水田,很多年轻编辑记者有了下田插秧的“初体验”。在农民的悉心指导下,两个多小时里,他们一直弯着腰、低着头,泥水没过膝盖,泥点飞溅到衣上。

人民日报记者耿磊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亲自干这些活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当年在农业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老区人民如何通过勤劳的双手,默默支持党的革命事业。”

“尽管泥巴裹满裤腿,但我的内心却变得清澈坚定了,老区人民真正进入了我的内心。把劳动人民装进心里,作品才有真情实感、才能传达到读者心中。”耿磊说。

“他们不停给我们夹菜,问吃不吃得习惯、能不能吃饱,我很感动。尽管与城市相比,这里的菜品算不上丰盛,但是我们都吃得很香。”求是杂志社王润斌说。

为了谁:在时代发展的脉搏中跳动

清晨的黄陵县杜洛尾村,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环抱。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透着清新和湿润。

“来之前,我想象中的延安是风沙漫天的黄土高原。而到这儿的第一天,我的看法就改变了——从农村到城市都是绿树成荫,满眼青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雨婷说。

让编辑记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有“钱袋子”鼓起来的老区群众。

延川,传统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至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0.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3.4%的奇迹背后,不仅是红枣、苹果、畜牧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对农业科技的充分利用。

历史上,延安是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起点。如今,延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里,不仅丰富了我对延安的认识,更让我深入地了解中国、思考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杨雨婷说,延安的过去和现在,都值得新闻工作者介绍给全国和世界。

(据新华社西安6月25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