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陕西话剧《秦岭深处》为默默奉献的军工人树碑立传,填补话剧工业题材空白。

【关注】军工题材如何赢得艺术魅力?

本报记者 赵亮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7日 05版)

话剧《秦岭深处》剧照

“我们的每一次飞行试验,不是在推动战争升级,而是在放飞生命和平鸽。这个世界正是由于我们的奉献,才阻止了战争,才减少了杀戮和流血。”话剧《秦岭深处》主人公在结尾处的一句话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军工人的灵魂、胸怀与价值。

近日,话剧《秦岭深处》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受到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在6月19日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一部为军工人树碑立传的作品,讴歌了军工人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也为现实题材话剧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话剧协会会长蔺永均认为:“这是一部有博大情怀、大主题基础存在的好剧,填补了话剧工业题材的空白,也可说是个突破。戏剧是有限的,而表达形式是无限的。”

由陕西省文化厅、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西安话剧有限责任公司出品,阿莹编剧的话剧《秦岭深处》以秦岭深处的军工科研生产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秦岭山下的军工人在反坦克武器研制过程中,面对爱情与事业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坚持追求、不畏艰险、拼搏奋进的感人故事,展现出一幅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当代军工人极富现实冲击力的鲜活画卷,刻画了一批在秦岭深处奉献着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的新时代军工人形象。

真实故事填补话剧工业题材空白

陕西作为军工大省,众多军工企业对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批批军工人在这个行业中默默奉献,他们以军人的意志完成着国防建设的梦想。如何把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搬上舞台,不仅考验着创作者的勇气,也考验着他们的艺术技巧。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戏中的人物关系和感情脉络是虚构的,但其中发生的核心事件却是真实的。我想用话剧的方式来契合我们当前的欣赏、审美习惯,然后去反映它。以前我看了很多工业题材的戏剧,往往陷入两个内容之争:一是技术方案之争,二是改革方案之争,但这部作品抛弃了这两个内容的争论,老百姓更愿意看、更关心的应该是人物的命运。”编剧阿莹说。

原中国戏剧常务副主编黄维钧观剧后十分感慨:“看了这个戏,很感动。如今舞台上工业题材少了,军工题材我基本上就没看到过。因为很难写,了解军工生活的戏剧、编剧、作家几乎没有。我觉得戏里写得最好的就是这几个军工人,写的都很真实,表达了一种深度的幸福,这是一群真正伟大的灵魂!”

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谈道,这部戏的成功之处就是非常巧妙地把军工题材与戏剧的魅力融在了一起,甚至利用了枯燥的军事知识,营造了非常有趣的充满了情感的戏剧情景,这正是军工题材的魅力。过去涉及此类题材作品,要么写某一件产品、武器从部分制作失败到制作成功的过程,要么借助某种产品、武器制作的过程,展现一种政治理念,该剧却在“如何赢得并且表现戏剧魅力”方面下足了功夫,它把研制武器的过程和人的内心情感、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于默默无闻处做顶天立地的事

由于军工事业的特殊性,军工企业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军工人的生活和工作也被隐藏起来。荧屏上看不到,舞台上看不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长廊里,也很少见中国军工人的形象。尽管他们的工作在平时显得“默默无闻”,但实际上他们从事的却是惊天动地的伟业。用编剧阿莹的话来说:“如果我不去讴歌他们,良心将会受到谴责。”

编剧阿莹回忆说,自己从小就生活在军工厂油烟熏透的大院里,长大后又在军工单位忙碌了20余年,军工人的感情和故事萦绕着我,让人陶醉和振奋。记得自己多年前曾到兵器203所调研,听说他们的反坦克导弹在实验时发生故障,人工排除障碍将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此时,导弹研制的负责人于世英挺身而出,悄悄留下一封遗书就去解除导弹信引保险,那年正是他的本命年,他腰间还系着一条红腰带。令人感叹的是,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发生,而是经常碰到。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军工人就是这样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自己说起来却是那么轻描淡写。

“我喜欢这个戏,就是从开头的那一句话开始的,‘仅以此剧献给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这个时候,我眼睛酸了,尤其是默默这两个字,对我有刺激。说一部戏的可看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思想、矛盾,肯定是不一样的。但现在有很多戏,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有很多卖票卖得特别好、赚大钱的戏剧,但是低级趣味,以为笑了就是好,艺术高峰在哪?一位作家曾说:平庸无罪,但是都平庸了,我们就完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李法曾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对这部戏所营造的特殊环境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回忆道:“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跟我一起来的山西的同乡,他是从军工来的,太原发射基地就在那,因此我从小就能感受到这样的生活环境。每到发射导弹的时候都要停电,因为电力不够,当地百姓都要去支援。每当我们走到那个基地,可以看到那里非常的安静、偏僻,那里的人很少却很随和。在大山深处有那么一批人永远在埋头做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些工作,而到了特定的时刻,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们的作用才真正地彰显出来。因此我觉得这个题材本身就会让人感到神秘,感到有力量。”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从剧中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这也是知识分子可贵的文化人格。

以有血有肉的细节展现军工人精神特质

一位戏剧界的老前辈曾说过一句话,演员要想演好一部戏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看剧本;第二件事情,再看剧本;第三件事情,还要看剧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想把这个戏演好,必须要把这个剧本吃透了。这部戏中有很多真实感人的细节设计,比如‘拆弹’前,工程师系着红腰带、留下遗书就去了,当时很疑惑为何能够描绘得这么具体。后来听编剧说生活中本来就是这样的,我想说生活有时候比任何艺术都精彩。”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如是说。

“编剧把生活中最细微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如果说一部戏具有可看性,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就很必要。比如这个戏中所设计的在最危险的时候,总工程师让自己的儿子走到一线上去,这在现实生活中就发生过。该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思考,就在于它呈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即在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面临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把无私奉献的军工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的淬炼,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了现实生活与内心真实、性格真实的统一。”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

该剧总监制陈薪伊认为,戏剧的“可看性”首先建立在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上,而不是形式、技术的挪用和堆砌。只有向着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挖掘,你的戏观众才愿意看,才愿意跟着你一起去思考,而这部戏的可看性恰恰就建立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秦岭深处》面对当下一些人对金钱利益的追逐,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浮躁现象,以深刻的精神思考,完美的人物刻画,唤醒了人们对理想追求,对国家使命、对崇高精神的敬意,塑造了一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脊梁,展现出一幅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当代军工人极富现实冲击力的鲜活画卷,更深刻地体现了对战争与和平这个永恒话题的现实思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