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陋室观复】规训范式下的幻想

欧 阳
《工人日报》(2016年06月27日 06版)

高考结束,招生开始。

名校托大,收罗人才的意图依旧膨胀。不过据说这次有肩负责任的招生达人遇到了难题:不光是面临内地之外的学校哄抢,连区域状元本身是不是人才也成了不容易判断的难题。

按说呢,这个事情并非新鲜事,而是多年旧貌。早些年就有一份“中科院震惊调查”的报告,报告数据称:30年来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无一成为行业领袖,甚或有状元“下场悲惨”。这份质疑“人才”的报告证明了达人的疑问:状元是人才吗?

也许吧,但人才未必就是状元,之所以面临困境,人们当然可以归罪于考试问题,但客观说,未必全是考试的问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本来是人本真的面目,奇怪的是,似乎在人才的评价上,这个道理不灵光了,大家都醉心于机械的测评系统。以高考而论,那些标准化答案能证明什么呢?很多时候,熟记于心“不用思考”和“没时间思考”的考生之间,到底有何区别似乎没有列入思考的范畴。

撇开这些疑问,连作文都有公式一样的评判基准,比如议论文。师者曰:论点明确、典型例证,递进、并列以及正反论证,等等,当然,最好还有名言警句之类的粉饰。诸如此类的观点当然没错,时下的作文训练班也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描写、引证之类的精华语言,而对人才来说,最重要的独立见解却失去了踪影。

人们应该还记得“小鸟飞越太平洋”的作文题材,浮力、比重什么的就不说了,以一个缺乏常识的师傅视野,想要判断人才真伪确实有点难。

在义务,甚至高等的“被教育”实践中,僵化模式与个人陋见,以社会、学校和家长这些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起步于先入为主的灌输教育没错,基础知识是必须的。学习、领会知识体系建基于上的一般概念,像文字识读、语词理解以及九九乘法原则等,是教育进阶的前提,问题是在相伴十数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童建构自己的认识判识能力,还是刻写无需思考的“知识”,我们恐怕没有真诚地去反省探索。

相反,强制规范化无疑是很多学校的经验。国内有好学校的好老师就用尺子测量标定学生的字母书写,如以“印刷体”为标准,越矩的惩罚是不及格。写字工整自然很好,行为规范,比如坐姿等也是正当要求,只是当教育者要求在知识,甚或思想伦理范畴遵循标准(正确)答案的时候,寻求的实质上是规范训练而不是启蒙,有悖书法之道的印刷体只会扼杀个性,更糟的是,其喻示着对程式化思维意识的痴迷——看似社会共识的启蒙难寻踪迹。

不止于此,综观现行的评价和考试,连作文都规范化地失去了个人的想法和解读,还有什么不是对规训的奖励呢?

在某些特定场域里,规训确实蕴含有无比的力量,例如军队,其实高考也是如此——标准答案的训练是如此重要。

然而在背后,本质的意味却是规训者自认对知识的占有,教师自封灵魂工程师,学生是机器?这就太糟了:当您以上帝的身份出现时,所给出的一定不是知识(作为疑问的解答,知识只能源于对已有答案的质疑和追问),而是法则,是臣服于威权的训练。规则之下,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声的,当潜移默化的训导达成受训者用自己的思想锁链更强有力地约束自己的时候,“潘多拉的盒子”就不会被打开,别说创新,恐怕启蒙早已胎死腹中。

如果我们不是在激发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而是在雕琢玩偶,在成长者那张可以画出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上,任由规训毫无忌惮地剥夺启蒙的画笔,结果一定不会太好:就算真有“人才”,也会在诲人不倦的雕琢中,要么被树型为资料存储器,要么被烦成乔布斯——他很可能拒绝成为状元。

“人才”找寻还真是有点难。

事实上,这个难题提出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连所谓的名校都只热衷于捕获“人才”以充实校门的荣光,谁还会静心挖掘、启蒙人才呢?

既然“名校”自己没能力培养出人才,还拿规训范式下的幻想来说事儿,有点多余……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