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一

【产经周观察】“起跑线”上的早教产业为何跑不快?

□本报记者 赵昂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06日 05版)

暑假就要开始了,各种早教班广告在媒体上经常可见,动辄上万元一期的课程费用令人咋舌,但这依然挡不住家长们的报班热情。原因很简单,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家的当然不能落后,谁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根据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在2000名受访者中,37.4%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送孩子上早教班,79.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地区早教班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2010年的11.9‰回升到2014年的12.37‰。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为人父母,养育子女,他们更看重下一代的教育。而在“421”或“422”模式的家庭中,孩子在教育方面也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不论是学费还是长辈的精力。

照理说,家长舍得投资,市场前景广阔,早教行业本该是一片蓝海。但是,早教概念引入国内市场已经有十多年了,迄今没有形成几家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其它门类的教育产业同行们,不论是做外语培训还是中小学培训,都有赴海外上市的龙头企业。唯独早教行业,还处于“作坊式”的发展阶段,规模小,品牌集中度低,鱼龙混杂。

相当一部分早教机构,还停留在“租几间民房,招几个老师,摆几套益智玩具”的状态,再冠上一个洋名字。

造成早教行业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行业的外部环境来看,早教与其它应试类培训不同,其没有考试需求,也就没有了量化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标准。没有目标,机构不知如何招生,老师不知如何教学,家长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早教行业的内部环境也不理想,市场并不规范,且缺少监管。

很多早教机构是以“企业咨询”或者是“文化培训”的名义在工商部门等登记,却没有在教育部门登记。教育部门无法监管教学内容和保育环境,即便家长发现教学不当也很难投诉,行业自律和规范自然更是无从谈起。除此之外,缺口巨大的早教师资,也使得实际教学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其实,早教也不是完全没有标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5~6岁的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即可。换言之,许多早教机构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偏离了成长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早教机构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自身竞争力,行业成长缓慢。

明明做的是“起跑线”上的教育,自己却在起跑线上跑不快。

事实上,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假期报早教班,与其说是要学东西,不如说是帮孩子在暑假里找个去处。早教班的安全性、规范性,才是家长们最看重的。

早教并非无事可教,在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动作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所要求。比如,在动作发展方面,对5~6岁的儿童的要求,不是学会唱歌跳舞,而是能够躲避他人扔过来的球。

儿童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绝非一日就能养成,作为幼儿园正规教育之余的补充性辅导,早教机构需要在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保证身心健康的同时,形成自身的规范化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教育模式才能复制推广,早教机构方能成长,“忽悠一个是一个”的作坊式做法,是长久不了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