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近年来,尽管以“智能盲杖”为代表的智能化辅助器具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但面对越来越大的残疾人用品市场,国内企业从中“掘金”的却不多

残辅用品市场如何补上“短腿”

本报记者 李丹青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11日 06版)

在2016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关于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和护理设备吸引了诸多参观者。视觉中国 供图

“您的拐杖在这里”“左前方有障碍物”……这是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研发的“会说话”的导盲杖,只需“触角”轻轻一扫,随即出现的语音播报便会响起……

这恰恰只是国内残疾人辅助器具产品正在走向“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进某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创客空间,在感受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学子投身公益助残的热情的同时,也对创新研发主体如何与企业市场高效对接产生更多期待。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国内辅助器具的研发虽技术含量有限,但政策向好,这为辅助器具产品的研制和推广使用提供了源源动力。

不想盲杖太“傻瓜”

轻按手柄下方的开关,智能盲杖前方像钟摆一样的“触角”便不断来回摆动。每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触角”就会发出语音提示。在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客空间,记者见到了这根导盲杖,产品主创人员孙智聪介绍,这根用碳纤材料制成的“触角”是他们发明的扫动传感器。

“由于视力障碍,盲人平时较少出门。路面上的盲道已经多被破坏甚至成为断头道。”在孙智聪看来,现有的导盲杖功能简单,实际上就是一根棍子,供盲人敲点以检测障碍物。“有点过于‘傻瓜’,因此我们想自主研发一款智能的辅助器具,便利盲人出行。”

灵感一闪而过,但实现过程却路途曲折。

自2016年11月萌生“会说话”盲杖的想法以来,孙智聪和团队其他成员多次对盲杖进行改版升级。

“之前我们设计的传感器长60厘米,探测面虽广但并不实用,连进出房门都成问题。”孙智聪说,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最终把传感器定在25厘米这一较为合适的长度,并将原有的语音播报方式从喇叭改成了耳麦,不仅声音减小了,盲杖也变轻便了。

为了方便盲人快速找到盲杖,团队成员还给盲杖配备了一个小型遥控器,只要按动按钮,盲杖就会发声:“您的拐杖在这里。”如果光线不足,盲杖还会自动亮灯,提示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

“智能盲杖1.0”研发成功后,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导师陈俊邀请盲人孙先生前来体验。

“现在市面上的导盲辅助器具大多要靠盲人主观判断,我每次出门都得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孙先生说,因为要兼顾前方和上方的三维空间,不仅容易出现误判,还存在延时问题,极其容易撞上了障碍物,而这款智能盲杖不仅能让盲人在遇到障碍时及时避让,还能提醒其他路人注意。

“以前我们在跟特殊教育学校接触时,我们觉得是不是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方便他们的生活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盲杖。”陈俊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还成立了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未来计划搭建青年志愿者养老助残互联网信息平台,研发老人防摔报警产品。

国产辅具企业难生存

“我国是世界上辅助器具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李晞介绍,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老龄人口超过2亿人,辅助器具服务需求量大、个性化强,这既对产品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面对越来越大的残疾人用品市场,本土企业动心的却不多。那么,残辅用品市场如何补上“短腿”?

“国内生产残疾人用品的厂家并不少,但大多生产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十分匮乏,用具的生产销售也远远低于需求。”深圳一家计划投入辅具生产的公司负责人陈锋明告诉记者,当前市场上流通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国外的知名品牌,有的产品市场甚至被跨国企业垄断。国产商品虽然价位低,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在与进口辅具的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

在陈锋明看来,当前市场上的辅具品种较少,为残疾人提供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程度和高科技水平同样重要,但个性化产品往往成本高、需求少、量产化率低。“不怎么挣钱,企业生存下来有压力。”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对于广大残障人士来说,他们在购买辅助器具时更关心的是产品价格及产品是否能够享受到政策优惠。

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特别对辅助器具企业给予税收价格优惠、金融服务、财政资金引导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部分辅具还将纳入医保范畴,这意味着我国辅助器具行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我国残疾人辅具研发和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陈俊说,这就导致国内企业在辅具产业里“掘金”的不多,国外产品虽质量好,但价格昂贵,“如果我们研发了中国‘智造’,那成本将大幅降低。”

期待辅具产业的中国“智造”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以高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创新主体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已经领先于相关企业,而如何将创新主体的研发成果与企业市场高效对接是各方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陈俊坦言,目前这款盲杖还只是一个雏形,有许多功能正在改进中。正在研发的“智能盲杖2.0”能借助超声波和红外线,检测上下楼梯及头顶上方两米内的障碍,还将配备GPS定位和导航系统,让盲人出行更加方便,“未来我们还想增加路线记忆功能,让其他人知道使用导盲杖的盲人所处的位置。”

李晞认为,智能盲杖彰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他们照顾到特殊群体的小众化需求,更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见微知著,智能盲杖的发明是我国辅助器具产业提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谈及我国辅助器具产品的研发,李晞指出,与国外相比,由于起步晚、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的辅助器具研发与生产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有限,研发成果转化水平不高,这些在生产、研发方面存在的短板,与消费者对辅具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形成了矛盾。

这一状况有望在将来得到改观。从《“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到《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辅助器具作为残疾人生活的必需品,正在得到持续的关注。不仅如此,“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也将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与辅助器具研发,提速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总体来看,辅助器具是一个公益大于利益的产业。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群体,需要得到大家的关怀。我们希望社会上关心他们的企业,和我们一起发挥能量,为社会创造价值。”陈俊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