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一

“蓝领精英”屡登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喜讯告诉人们,有了良好的机制和平台,职工的创新创造热情被充分激发,“小改小革”一样能喷发出蚂蚁雄兵般的巨大能量

11年13人,一线职工酷炫最高领奖台

本报记者 彭文卓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13日 05版)

赵春青 画

制图:曲欣悦

52岁的朱洪斌收到了一份最好的新年礼物!在刚刚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这位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凭借“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朱洪斌是第13位由全国总工会推荐而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一线工人。在他之前,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王洪军、杨建华、代旭升、赵林源、许杏桃、王康健、李斌、郭晋龙、高森、田明、王进、白伟东登上同一领奖台,让一线工人的“小改小革”彰显出蚂蚁雄兵般的巨大能量。

全总劳动和经济工作部负责人表示,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以一线工人为主体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才智

2006年,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工人技师王洪军凭借“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总获得推荐资格后成功推荐获得的第一个大奖。

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但如何有效激发一线工人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才智,让他们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却一直是个难题。事实上,一线工人能够屡屡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离不开各级工会为广大职工搭建创新平台、拓展发展通道。

据了解,自2006年起,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专门设立工人农民创新组,全国总工会获得推荐资格。为了让一线工人能够走上这个领奖台,全总经过多年实践优化,建立起申报、评审、考察、辅导完善的推荐流程,形成了科学严谨、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推荐机制,并由此助推一位位“蓝领精英”脱颖而出:

2010年,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工段长李斌的“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项目获奖,如今这个领先技术已经成功投入批量生产。

“有难题,找李斌。”在液压泵车间,这成了一句口头禅。“有一次我们在赶制一个专用液压产品时,一台进口数控机床的刀架坏了。如果通知外国生产商派人来抢修,不仅至少要花费4万~5万元人民币,而且修复时间少说也得10天,这会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工友们回忆说,在这个节骨眼上,只见李斌不慌不忙,大胆向洋机器开刀。经过整整两天奋战,他终于带领大家使这台进口数控机床起死回生。

李斌说:“创新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事,也需要团队配合。”得益于工会的帮助,李斌建立起一个战斗力十足的创新团队,实现了数目可观的技术创新。

成长成才的通道一旦打通,“蓝领精英”的创新故事也一个比一个精彩动人。

拓展职工更多发展通道

1988年,朱洪斌高考失利,应聘在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从事绝缘油理化分析工作。28年来,他立足岗位刻苦钻研、自学成才,成为24项授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5项省部级以上奖项的第一完成人。

他从事的工作就像是医院里的验血师,通过检测变压器油中气体的变化分析变压器的运行状况。他的获奖项目将同一化验室检测平行误差由10%减小到2%,不同化验室检测比对误差由20%减小到5%,实现了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及时、准确诊断,2013年获得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1月9日下午,领奖归来的朱洪斌一再向全总领导表示感谢:“我的项目能够获奖,是工会多年来精心培养的结果。”

这番话不是表面应酬,也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发自朱洪斌的肺腑。

自2004年起,全总联合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开展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已成功举办四届,有326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奖,其中有7项经全总推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网山东省电力检修公司送电线路技师王进,是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他的创新成果“±66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在山东省推广近3年就减少线路单极停电145小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8亿元。

如今,王进还多了一个身份——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兼职副主席。与朱洪斌一样,王进深知,自己能有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会建立的“传帮带”机制。是之前一位位工友打下的良好基础,才成就了自己最终的成功。因此,“带领更多人在专业方面有所提升”成为王进获奖后的目标。

创新链条成就“大奖梦”

油田发明家代旭升,虽已离开工作一线,但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里,依然可见其忙碌的身影。代旭升研制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获得过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这个工作室里,培养出下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从获大奖到建创新工作室,再到为下一个获奖者铺就成功路,代旭升的工作路径,其实尽在各级工会“设计”之下,即为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广阔平台:

全国总工会相继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在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中作用的意见》《2016—2020年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等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从源头为推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构建体制和机制保障;

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切实支持,从源头孵化培育技术创新项目;

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重要载体,组织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围绕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革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师徒帮教及“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积极投身“双创”;

选树“大国工匠”,开展“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评选表彰工作,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氛围。

……

近年来,工会组织又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新时期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共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7.8万家。近3年来,仅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完成创新成果3936项,其中2037项成果得到转化,产生经济效益57亿元。

正是工会的这些筑路搭桥之举,让产业工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让群众性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朱洪斌等“蓝领精英”脱颖而出,酷炫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