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一

“笔尖钢”研发反衬的当下制造业误区

兰海燕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13日 05版)

从2015年的7万台到去年的2万台,国内消费者跨境抢购的马桶盖少了。与此相关联,智能马桶盖产量占全国45%的浙江台州,2016年产品抽查合格率同比大幅提升了54.2个百分点。(见1月10日《工人日报》)

与马桶盖海外“买买买”同样具有标志意义的,是圆珠笔的笔尖“买买买”,并被称为总理之问。而这几天有关太钢生产出“笔尖钢”的消息,也正被国人传播着。据悉,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国产马桶盖的制造升级和圆珠笔“笔尖钢”研发成功,折射的其实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人们或许没有忘记,5年前面对钢铁业的阵阵寒风,时任武钢总经理透露了武钢准备建万头养猪场、种打着武钢LOGO蔬菜的规划,令业界愕然。同样是5年前,太钢为了打破日企“笔尖钢”垄断,开始了自主研发一套炼钢工艺的探索。经过数不清的失败,试验终在2016年9月获得成功。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地方制造业外迁流失、企业关门的现象。这提醒人们,要防止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制造业颓废、出现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就要着力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此确保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成为解决就业、保障民生的压舱石。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地方产生了诸如“简单淘汰”的认识误区。比如,把发展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去工业化、去制造业化,甚至一度强调经济金融化和房地产化,而没有搞清楚,服务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制造业内生出来的,发展服务经济是必然,但不可偏废实体经济,更不能“脱实向虚”;淘汰落后理所应当,但不是简单地“一死了之”,而是要增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其转型升级。转型也不必然等同于转行“养猪种菜”,更重要的是心无旁骛地甚至用无数次失败去“自主研发一套炼钢工艺”。

有数据显示,随着制造业深刻变革,机器换人在国内已成趋势,但机器换人的现状却是“洋机器换人”, 80%的为日本、德国、瑞士企业所生产,而国产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也是进口的。机器人的减速机、伺服器等所需特殊材料,国内无力生产。

这可能涉及制造业实践中的另一个误区,即人们强调科技创新驱动是重大的战略选择,但又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发展割裂开来,而不是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比如,围绕“上天入海”的高精尖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鼓励研发创新之策,这当然十分必要,但对机器人国产化及特殊材料研发面临的困局,相关部门有无宏观的设计或推动高精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之举措?

近日,《文汇报》报道了一个案例:振华重工的大型起重设备已占到全球市场的70%,实现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自动远程控制,一直是振华的心愿。上海产研院发展起来的13个技术平台中,恰有一家能解此难题,自此上万台“钢铁巨人”装上“健康诊断系统”。这得益于上海推出的 “创新伙伴计划”,即通过产研平台的整合,让高精尖的技术与制造业升级无缝对接。

正确认识实体经济的基石作用,既要发展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制造业,这或许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当下之急需。而企业也需明白,转型不等于转行,创新也不是都去做云计算、大数据,而是需要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效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