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一批年轻人聚集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瞄准吉泉±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展开技术攻关

“创客联盟”挑战“世界之最”

研发出的“架线神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让工人远离风沙之苦

本报记者 康劲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14日 05版)

“不仅提高了大截面导线张力放线的施工效率,更彻底改善了现场工人的劳动环境。”穿越风沙,将《工人日报》记者带进明亮、恒温的集控室里,工程师翟宗亮手抚着面前的操作按钮,指尖微动, 8根碗口粗壮的特高压电缆在“窗外”完成了一次凌空跨越,在大漠孤烟的晚霞中留下整齐的“银色线谱”。

这里是甘肃金塔县以北的戈壁滩,也是吉泉±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的施工现场。近日,记者看到的这套智能牵张放线集控系统设备的展板,眼下正作为甘肃省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全省职工创新成果展上亮相。与此同时,这套系统的“克隆版”在近期也搭乘“一带一路”的航船,走进巴西美利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送出工程,即将在南美洲第一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上展现中国工人的智慧。

正在建设中的吉泉工程,起于新疆昌吉、止于安徽古泉,全长3300多公里、跨越6省区,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面对沿线地区沙漠、戈壁的现场环境,面对没有与之匹配的工程设备,中外专家都不免捏一把汗,但对李宏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小伙子们来说,来自现场的挑战却激发起他们创新创造的无限激情。

李宏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甘肃省总工会命名的首批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在这个工作室里曾诞生过以“输电线路专用多旋翼飞行器”为代表的一大批职工创新成果,在青藏联网、川藏联网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广泛应用,不仅彰显了一线职工的创新实力,而且打通了工作室创新、施工现场检验、企业规模制造、市场应用推广的“产业链”,实现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孵化的“无缝衔接”。

去年底,接到吉泉工程任务后,工作室迅速搭建起劳模创新、班组创新、职工创新的新平台,在施工一线组成“创客联盟”。翟宗亮担纲项目负责人,并专攻液压系统设计和选型以及控制器和显示器程序的编写调试,麻晓军等人主攻机械传动,陈笑梅率队钻研电气系统的设计调试,具有多年一线施工经验的马建军、王振军等人专注解决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安装。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从国外最先进的施工设备上找“线索”、从国内60年来送变电施工资料中找“灵感”,面对着最高、最大、最远、最先进等一系列的工程技术要求,一一找出破解之策,独立研发出这套智能牵张放线集控系统设备,并在现场施工迅速应用,被称之为“架线神器”。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展放6根、8根大截面的导线,工人必须守在现场,极为辛苦,现在有了这套智能集控设备,可以实现人机分离、远程操控,只需坐在集控室里拨动按钮,就能高标准完成施工任务,现场安全风险大大减低。”

工作室负责人李宏说:“创客联盟正在改变一线职工对劳动的认识,创新劳动、智慧劳动更受尊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