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供暖季 他们24小时“候诊”

●听漏工:三件工具不离身,噪声中找漏点,每年“出诊”上百次,准确率90%以上 ●抢修工:从接到电话到入户不超30分钟,多在堆积污水的狭小空间工作 ●司炉员:爬66级台阶到炉顶平台查看,两小时一巡视、一小时一记录

本报记者 彭文卓 文/图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16日 05版)

在北京市海淀南路,抢修组的工人正在进行供热管道故障抢修。

11月15日,北京供暖季正式开始。

在北京方庄供热厂里,轰鸣的排风声响彻锅炉房。显示器上,尖峰锅炉的一次出水温度都在95℃左右。这些滚烫的热水正通过管网从尖峰锅炉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市政热网,为整个城市输送着热量。而对于整个供热系统上每一个环节的工人来说,凛冬到来,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听漏:为热力管线“听诊”

每年底的供暖季,是“刘大夫”最忙的时候,最奢侈的事就是早上听漏回来能眯一会儿了。

今年41岁的刘勇,是京能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检修大队检修4班的班长。他的工作是在供热管线抢修前,通过类似听诊器的仪器,靠一双耳朵听出地下管线的漏点。常年给管线“听诊”,刘勇有了“刘大夫”的别号。

一个漏点判断不准,抢修坑就白挖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听漏”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而身体素质更是必不可少,为了尽量减小白天其他噪音的干扰,“听漏”大部分时候是在夜间进行,而供热管线的水温最高能达到140℃,一冷一热间,感冒就成了家常便饭。

刘勇所在的班组,一共6名检修人员。他们负责的区域是北京城近百条上千公里的一次供热管线,每年冬天几乎都是24小时“候诊”状态,吃睡都不离开单位,一旦出现检修任务,随时出发。组里年龄最小的刘建飞只有21岁,虽然家就在张家口,但他也好久没回家了。刘建飞说,一般国庆节就是他们最后一个假期,之后的周末、新年和春节就不能休息了。

如何从杂音中辨别出“漏点”的声音,是一项技术活。埋在地下四五米的管道,漏点有时只有小米粒那么大,常常需要刘师傅排除各种干扰找出来。他有三件宝贝不离身:听漏仪、相关仪和物探仪。“下井进入观察室,用探针接触管壁,通过耳机里传出的声响,判断漏点的距离。然后回到路面上继续听,以判断漏点更准确的位置。”

但这种类似于烧热水时壶开了的鸣哨声其实并不好找。根据漏点的情况不同,声音也会有大小粗细之分。“新人去听的话,只能听出噪音来!”刘师傅说,耳机里传来的声音被放大了数倍,其中被放大的也有来自于各方面的杂音,就连自行车轮与路面的微小摩擦声,在耳机里也会变成“哗”的一声巨响,漏点所发出的“哨声”往往会被掩盖。

“考验观察力,要琢磨很多东西。”刘师傅告诉徒弟,“听漏”需要通过现场环境去综合分析,更多的还是依靠丰富的经验。如今,新人们都在向刘勇学习“听诊”这门手艺。刘勇每年都要“出诊”上百次,在去年140次漏点寻找的工作中,“听诊”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抢修: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等“听诊”结束,就是“手术医生”——抢修组的事了,干起活来经常两三天不睡觉。

按照北京热力集团月坛供热中心王师傅的说法,从接到热线电话到下单,再到分配给各中心的服务站到最后入户,最多不超过30分钟,在紧急情况下,时间甚至压缩至10分钟,“全天24小时待命,即使是凌晨时分,我们也有4个人巡视着周边的10个服务站。”

为了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很多抢修要在夜间进行。2015年的冬天,北京遇到极寒天气,四惠服务站所管辖的36号地下车库一处供暖支管因管线遗留过长发生管线冻裂。接到报修电话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忙碌了一天的郎师傅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就召集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修。

外面天寒地冻,但是手里的活儿依然不停,安静的深夜里,整个车库只回荡着工具发出的声音。终于在凌晨1点半抢修完毕,再次对现场进行巡查,确定没有遗留漏点后,郎师傅才带领大家离开现场,而此时已经是后半夜了。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更多时候,这样的抢修是在堆积着污水、黏稠物,散发着阵阵恶臭的狭小空间里进行的。

虽然调度室的服务热线24小时接听着市民来电,但很多抢修师傅还是把自己的私人号码留给了社区居民。经常在晚上十一二点,还能接到问询电话。

去年,供暖热线电话的呼入量少了很多,比2015年同期减少了4295个,降幅高达33%,这是他们最高兴的事,“热线电话少了,居民都不用挨冻了,说明我们的供暖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了。”

看炉:守护设备运转

以前每到供暖季从知春里地铁站出来,远远地就能望见两根直插云霄的烟囱正在向天空缓缓喷着水蒸气。不过以后这样的水蒸气就要消失了。今年,北京市热力集团将有330座锅炉房完成“清煤降氮”改造,涉及12个区。供暖开始后,市民从供热厂附近走过,将看不到烟筒上冒白雾的现象。

向着高大烟囱出发,那里是双榆树供热站,拥有六台亚洲最大的尖峰锅炉。南锅炉房中的6号炉正在运行中,走进锅炉房顿时被轰鸣的噪音笼罩,大功率风机正通过巨型管道向炉内输送氧气。14米高的巨大立式锅炉需要抬头仰望才得以窥其全貌,黄色的燃烧器盘踞在炉顶,蓝色水冷壁包裹着锅炉下端,里面是熊熊燃烧的火焰。

一位头戴黄色安全帽和黑色耳麦的司炉员正在仔细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嘈杂的工作环境并没有扰乱他的步伐。只见他顺着楼梯迅速爬到炉顶处,66级台阶如履平地。站在炉顶平台上,司炉员开始认真记录巡检内容。

双榆树尖峰锅炉房的司炉员共8人,24小时倒班,两小时一巡视、一小时一记录。据锅炉房的石主任介绍,锅炉房的设备是全自动控制的,各个锅炉及设备的运作状态都可以从监控室的电脑上看到,调节工作也实现了数字化。“有些设备的具体信息还是需要去现场获取的。比如说锅炉燃烧器的里面全是天然气,我们要用嗅敏仪去测试它的状态是否正常。”

供热网的复杂程度超出普通人的想象,锅炉房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正是每个环节上供热工人的守护,才换来了居民在暖暖的被窝中一夜安睡。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