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企业“机器换人”,人的升级迫在眉睫。但是单纯靠企业以及职工个人,力量太过薄弱,工学矛盾也不易解决。对职工而言——

【聚焦职工培训中的难点痛点③】不被机器落下,谁来助跑?

本报记者 刘友婷 本报通讯员 徐荣飞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24日 05版)

在广东深圳众多制造业企业车间里,工人曾经是工厂里生产线上一颗颗“螺丝钉”,他们重复着枯燥的工序,借此打造出了依靠密集劳动力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而如今,在现代化工厂里,为数不多的职工站在生产线上,生产全自动化操作,机器人正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助力之一——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深圳只是当前中国智能制造的一小部分。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快速走在“机器换人”的道路上。那么未来传统制造业工人的出路在哪里?随着智能制造转型的逐步推进,工人“转型升级”、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已迫在眉睫。

企业与职工同步转型

生产线上的机器在独自运转,偌大的车间只有三五个工作人员,生产线按照设定的程序自行运转;而工程师负责开发、设定生产线自动化程序,盯着云端大数据后台监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深圳的富士康科技集团,相比传统劳动密集型车间,自动化车间显得宽敞、整洁。曾经生产线上的工人大部分已经或者正在转型为工程师,负责监控程序操作与生产。

为适应集团的智能制造发展,2016年开始,富士康启动农民工转型升级培训工程,富士康工会与IE学院共同推动,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投入2亿元,助力集团战略转型。

出生于1992年的张川川在富士康工作已有7年了。高中毕业的他通过参加公司农民工转型升级培训成功换岗,从维修人员成长为一名应用开发人员,工资也翻了一番。

张川川参加了公司二维动画与平面设计的脱产培训。培训完成后,他选择了平面设计岗位,并通过自学程序开发,成为一名应用开发人员。和以前每天抱着一台电脑做维修工作相比,如今张川川觉得自己找到了兴趣点。“维修电脑时由于每天工作内容基本重复,我不会思考自己想做什么。现在我喜欢研究新事物,希望能继续将开发技术学好,提高自己和技能。”他说。

“我们是想通过农民工转型培训,让一部分普通职工变身为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能手。”富士康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集团提出由传统制造向科技制造和“工→技→e贸”方向转型的背景下,集团职工培训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集团致力于帮助职工和公司实现同步转型。职工通过转型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据介绍,富士康已有几座工厂可做到“关灯生产”,从传统制造走向智能制造。一名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讲道,“过去传统的自动化,传统的机械生产都是人和机器作为控制的界面。现在完全是物跟物、机器跟机器自己联网的界面。”

“不是简单把人换下,而是渴盼人的升级”

“企业引进了大量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遇到的新问题是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机器和企业要求,这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一家从事超精密加工的制造工厂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机器换人不是简单把人换下,而是渴盼人的升级。”

高技能劳动者稀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拦路虎。

据统计,目前深圳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2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2万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表示,当前深圳正处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深圳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加大培养力度。

出生于1988年的夏林目前是深圳某科技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程序设计的资深工程师,被评为龙华园区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技能人才。12年前夏林中专毕业后入职公司时,只是一名普通职工。“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在人才济济的深圳,我如何才能立足?”夏林开始了艰难的自我提升之路。

夏林坦言,“技能水平提升了,思维也改变了。以前只想着做好眼前工作,没什么追求;现在我更注重创新,喜欢钻研。”他告诉记者,深圳对技能型人才奖励力度较大,技术提升后,加上政府补贴,他的收入翻了将近三倍。

在一家机器人职业培训中心任技术总监的余任冲表示,机器换人带来了新的岗位,相应的,人就要思考如何不断学习,通过转型升级适应发展需求。

信息不对称,“工学矛盾”待解

有不少职工向记者反映,在产业升级转型的潮流下,提升技能很必要,政府举措也很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获知技能培训渠道。

50岁的工人吴广辉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就想考电工证,但是不知道哪里可以参加培训、考试。“我网上搜索,然后打电话问培训机构,机构说没有提供电工证的培训考试。”直到从朋友口中得知深圳工会有此类免费培训。

夏林比较关注政府人才政策,他认为,应该增加职工提升技能的渠道,例如增加技能竞赛、鉴定次数,鉴定地点离工业园区近一些;此外,希望政府举办的公益培训能加大宣传力度。

夏林认为,对公司而言,鼓励职工参加比赛并树立楷模,能营造职工学习技能、提高技术的氛围,“过去,我身边的同事都不愿意去参加竞赛,如今,很多同事很积极地参加竞赛、技能鉴定,这带动了更多人主动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不被机器落下,需要跑得更快。”

另一方面,也有职工反映工学矛盾是提升技能的主要障碍,由于时间限制,不少职工中途放弃了提升计划。

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胡洪告诉记者,大部分参加技能培训的职工希望借此改变命运,提升工作成效,工作得到认可。“近几年来,既有职工自己花钱到学校参加培训的,也有不少是单位花钱为职工提供培训的,但前者占多数。”

谈及职工在技能提升上面临的困难时,胡洪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工学矛盾。职工白天上班,晚上或者周末上课,不少公司是倒班制、轮休,若单位不支持,这种情况下职工很难协调培训时间。此外,有些职工学历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参加培训难度较大,不容易坚持下去。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已意识到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纷纷探索人才培养发展之路。如深圳工会推出“圆梦计划”,今年共投入950万元帮扶经费,资助2000名职工参加专本科学历教育,为2043名职工提供公益技能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些类似的措施,为不少职工的技能提升提供了便利。

多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以来,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热情都很高,企业花了很多钱推动人的升级。但是单纯靠企业以及职工个人,力量太薄弱,工学矛盾也不易解决。

据记者了解,不少地方政府提供专项基金,为“机器换人”的企业提供政府补贴,这些钱基本都用在设备的升级换代上,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为寻求“升级”的职工提供“学习补贴”,不过惠及范围太小。职工的转岗培训亟待更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