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兰州美食

杨娜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27日 06版)

不知从何时起,很多外地人把兰州和牛肉拉面连在了一起。只要一提到兰州,就会想到牛肉拉面;只要说起牛肉拉面,就会引出兰州的话题。兰州与牛肉面之间似乎可以画上等号。

的确,到了兰州,当你踏上这块依山傍水的西部省会城市时,闯入你眼帘的常常是那一条条蓝底红字的饭馆条幅,上面写着“清汤牛肉面”几个红色大字,刺激你味觉的也是那满城大街小巷中飘溢着的拉面特有的清香。抵挡不住那独特清香滋味吸引的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品尝牛大碗的队伍中去,也端起那大瓷碗吸溜吸溜地连吃带喝,并且赞不绝口。隆冬的清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身份者,人人都端着大瓷碗一溜儿蹲在饭馆门口、马路边上吃牛大碗的风景,在外地人眼中着实很抢眼很实在,可见其魅力之大。

据说发明清汤牛肉面、为兰州摘取金字招牌、为平民百姓创造美味面食的是兰州的回族人马保子。马保子自幼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很小就走上了谋生之路。他在家里加工制作出一种叫热锅子牛肉面的面食,然后沿街叫卖。辛辛苦苦几年下来,他终于租下一间低矮的小铺面,结束了沿街叫卖的生涯,开始了固定的小本经营。起初,他清晨卖清汤牛肉面,下午则煮些牛肝羊肝摆在门口卖,将煮过牛肝羊肝的汤兑入牛肉汤里,从而勾兑出了清香美味的牛肉汤。他独具匠心,经营有道,每逢顾客进门,先呈上一小碗香喷喷的牛肉汤,上面漂着翠绿的香菜和黄灿灿的芝麻油,令人顿觉胃口大开。他的生意越来越旺,很多人纷纷前来拜师。马保子死后,其子马杰三接替经营,除了按父亲原有的方法精心烹制外,他还特别在牛肉汤的“清”字上下功夫,使牛肉面的制作更加讲究。用他的话说就是:“汤要清而亮,肉要烂而香,面要细而长。”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一清(汤),二白(面),三红(辣椒),四绿(香菜),五黄(萝卜)。”再听听牛肉面中的“大宽、小宽、韭叶、粗细、二细、毛细、荞麦楞”等种类,就让每个人有了根据自己喜好充分选择的余地,因而兰州牛肉面馆内从早到晚都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的喧闹中,回荡着小堂倌“大宽”、“二细”、“韭叶”、“毛细”的吆喝声。正是这些考究的作料和独特的做法,才使兰州牛肉拉面香飘万里,声名远播。

说罢兰州的牛肉拉面,不得不提一提仍由回族同胞经营加工的各种兰州风味小吃,比如甜醅子、灰豆子汤、高担酿皮、羊杂碎等。那由燕麦经过曲子发酵而成的甜醅子,醇香美味,酒味很浓,有时吃多了真能醉人,你只需尝一小碗即可。而由豌豆煮出来的灰豆子汤,消暑泄火,是夏季兰州夜市中颇受男女老少欢迎的小吃。那柔筋筋、滑溜溜的高担酿皮,堪称兰州一绝,令人百吃不厌。被称为“烂而香”的羊杂碎,是冬季兰州的又一风味小吃,喷香可口,具有御寒和强身健体之功效。还有清汤羊肉、手抓羊肉、水晶包子、炒面片、打卤面、凉面、晶糕、粘糕、粽子、糖油糕等等,都是兰州人拿手的传统风味小吃。此外,由于兰州与新疆是地理上的近邻,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烤羊肉、烤包子、烤馕、羊肉抓饭、大盘鸡等,现在也悄然流行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新疆风味的“新疆美食村”,吸引着本地人及外来食客一饱口福。

吃过兰州美食,在夏日黄昏的黄河岸边漫步,耳畔常常会传来一阵阵曾经在黄河浪尖上摔打、如今悠闲自在的回族筏子客们漫出的声声花儿——

远看个黄河一条线,哎哟哟,

近看个黄河是海沿,哎哟哟。

远看个尕妹是黄金莲,哎哟哟,

近看个尕妹是牡啊丹。

……

黄河——母亲,母亲——黄河!站在“黄河母亲”雕塑前,凝视着神态慈祥、端庄美丽的母亲和在她臂中撒欢的顽皮孩子,我突发联想,千百年来躺在黄河母亲宽厚臂弯里、而今充满朝气和灵性的兰州,不就是她最优秀的儿女吗?

黄河母亲养育了兰州,清真美食养育了兰州人民,而兰州牛肉拉面的清香陶醉了五湖四海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