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一

【砚边杂谈】墨非墨?

申卉芪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02日 04版)

《秋忆》系列之三(纸本水墨)申卉芪

小伙伴(纸本水墨)申卉芪

中国绘画长久以来与西方不同,西画是以科学为根基,追求真实的物像效果,所以在造型、色彩等方面有更大发展空间。而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所以更趋向于意象与抽象化的表达,进而减弱了部分造型、色彩等外在因素。文人画兴起之后,逐步将笔墨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而笔墨的变幻莫测、直抒胸臆也确实给中国文人以最大限度的想象及表现空间。笔墨的地位至高无上,且难以撼动,没了笔墨光有造型还是中国画吗?反之,只有笔墨没有造型同样也不能称之为中国画。造型是任何一种绘画的必备能力。只有造型,没有笔墨虽不能称之为中国画,但还能是一张画,而没有了造型的笔墨不光不是中国画,连一张画都可能不是了。

纵观当今画坛,众多前辈在造型与笔墨之间进行了无数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画的创作要扎根传统并且要学透传统,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仼,在继承的同时,也要不怕失败,敢于尝试新事物,即便没能创作岀理想的样式,也会为自己为他人提供经验。当然,尝试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的熟练掌握的前提下,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对待老祖宗留下的精华,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中国画都不能急,急躁是画画的大忌。

水墨的写意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重要性在于水墨画作品画面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中国画审美至关重要,传统绘画有许多固定表现形式,如梅、兰、竹、菊往往所承载的是文人雅士们的精神追求与人生理想。梅花迎风傲雪,兰花幽香深谷,竹子谦虚谨慎,菊花铮铮傲骨,中国绘画史中涌现了众多画梅、兰、竹、菊的高手,例如:王冕、郑板桥等。中国绘画一直依生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而文化又与宗教、哲学、文学等息息相关,老庄哲学与儒家的孔孟之道更促使中国文人对自身精神世界有着极高的追求。

书圣王義之书艺了得,但后人尊其为书圣却绝非仅限于此,他铮铮傲骨、不为名利折腰的精神境界也至关重要。文人精神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就像天上的月亮一般,看着好看却难以触碰,甚至和自我已失去关联。那些少数唯精神至上的文人反会被人视为落伍、无能与不积极进取。这种“世俗”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落,而这种可悲正在愈演愈烈。今天的很多画家比着谁住的房子大,谁开的车豪华,而年轻一代也干脆直接照搬“成功”画家的绘画样式,如此作品看似有模有样,但却丧失了艺术创作的根本——真诚。他们使得画画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画画成了谋生的手段。当然,画家也要生存,也要吃饭,但如果只是为了生存,最好还是选择其他更纯粹的谋生手段。绘画是无尽的追求,属于精神领域,即不能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只有怀揣朴素单纯的心,才能创作出人类的终极追求:真、善、美。若其内心不够纯净,作品必然流露俗媚做作之态,所谓“画如其人”,作画先做人,正是如此。

艺无止境,只有真正喜爱艺术并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人,才有可能靠近艺术,那些幻想通过艺术发财的不义之徒还是早点远离艺术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