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守护飞机安全”
昔日学徒工终圆飞机制造梦
今年87岁高龄,发丝早已染霜,可是依然精神矍铄,双眼透露出坚毅的光芒。这就是洪都航空公司从学徒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王全木。
“那时候家里穷,没有读书,只能在山上放牛。”上世纪50年代初,不到20岁的王全木有了进城打工的想法。
“有一个老乡在320厂(现洪都航空公司)打零工,我跟着他开始在厂里做学徒。”王全木说,进厂后,他白天学技术,晚上学写字。“读书比做工还难,但有了机会就得抓住。”
因为用心又勤奋,他进步飞快,半年的时间便提前出师,顺利成了厂里的一名铆钉装配工。所谓铆接,是利用轴向力将零件铆钉孔内钉杆墩粗并形成钉头,使多个零件相连接的方法。当时,没人愿意做铆接,越难的工作越有人做,铆接相比之下要求不高,这时候王全木站了出来:“总得有人干,而且要做就做最好的。”凭着聪明和努力,他很快成了技术上的能手,当起了师傅。
1954年,命运又一次垂青这个小伙子,那一年,洪都机械厂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绝密任务:为新中国制造出第一架飞机。而他正是这批制造者中的一员。开工那天最让他无法忘怀,他所在的小组接到的任务是铆中翼大梁,是飞机的关键部位。
建国初期,生产力落后,王全木和其他工友只能手工造飞机。而当时的铆接工具只有气铆枪,气铆枪的功率并不高,钉子常常打不实,王全木表面镇定,心里却十分紧张。但长久的训练早已让王全木足以胜任,他铆出来的钉子没有别人比得上。
就这样,1954年7月3日,一架由新中国工人自己制造的、崭新的雅克18飞机,于当日下午5时15分成功地飞上了蓝天,这里饱含着王全木和洪都机械厂全体干部职工的汗水。王全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生产一线。我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运五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飞机-初教六飞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强五飞机都有他的一份辛劳。
如今,王全木早已退休,但他的孩子们还在继续为国家航空事业作贡献。王全木说,身为飞机制造工人,只有技术过硬才能保证飞机飞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