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培训机构充电,工作学习难兼顾;企业自办培训,师资力量又不足。深圳市总工会联合企业办的这所大学,解决了企业和职工的工学难题,深受热捧——
“我在公司上大学”
4月29日下午5点半,刚下班的赖友军从技术部出来,到公司食堂吃完晚饭后,步行不到5分钟,就走进了他的“大学教室”——富士施乐职工大学。
赖友军是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公司技术部门的技术员。自从2016年富士施乐职工大学成立后,他的生活从公司、职校、家“三点一线”变成了公司、家“两点一线”,不出公司就能上大学了。
在富士施乐,像赖友军一样期盼提升技能和学历的职工不少。设在公司里的职工大学解决了他们工作与上学难以同时兼顾的苦恼,令他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升。
不出公司就能上大学
4月7日,一个周日的早晨,赖友军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公司技术部门的自动化室上实操课。自2017年参加富士施乐双元制项目以来,“到公司上学”已成为他周末的主要活动。
2007年5月,19岁的赖友军中专毕业后,从江西老家来到深圳富士施乐公司务工。参加工作10多年来,赖友军一直坚持到技术学校接受培训、考证书。当得知公司有了职工大学,其中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双元制项目还开设了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赖友军抢到名额报了名。
“比起到外面培训学校学习,在公司上大学,节约了不少时间与精力。”赖友军给记者算了一笔时间和成本账:以高级电工资格证考试为例,至少要接受培训8个月,每周至少花3个晚上、一个休息日到市区上课,每次路程来回需4个小时,晚上回到家就深夜12点多了,还常常因赶不上公交车而耽误上课。费用方面,培训费1780元,考试费400元,加上吃饭、交通费,花费不少。
他说,公司很多职工都希望有机会能提升学历,但因为学习与工作时间冲突,大部分人都放弃了。
公司有了职工大学后,赖友军结束了公司、职校、家三地奔波之苦。平时工作日下了班,他就直接在公司上课,晚上8点半课程结束后乘坐公司通勤车,15分钟就到家了,不影响休息,也不耽误第2天上班。而且,两年半学费个人自费部分只需要2800元,其余由工会补贴。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工业网络技术基础、PLC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赖友军打开手机APP上的课程表,一一向记者介绍他选的16门课。他说,参加双元制项目近两年来,技术水平提升了不少。
工会为企业和职工送教上门
富士施乐职工大学位于该公司大和厂区的职工之家。走进教室,只见49台电脑整齐摆放在课桌上,职工用电脑通过远程视频上课。
该职工大学于2016年由深圳市总工会授权、挂牌、颁发任命书成立。大学课程以深圳市总工会“圆梦计划”的高起专(高中同等学力起点学历报考专科学历)、专升本学历提升教育为主,开设工商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商务等专业。
目前,富士施乐公司有职工5300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91%职工学历是大专以下,不少职工对技能提升的需求强烈。而公司也迫切希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因为简便自动化、自动化改善一直是该公司的工作重点,而目前相关岗位职工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机械、电子等方面的理论教育,导致改善成果打折扣。
深圳市总的“圆梦计划”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这一瓶颈问题。设在企业里的职工大学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工学矛盾,培训内容也更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比如,在专业选择上,企业依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商讨决定。专业学科课程由学院负责,以送教上门、远程视频面授等形式进行;企业专业课程由企业负责,以内部培训、技术技能实操、师带徒等形式进行。
实现企业和职工双赢
“新时代工人,不满足于求生存,更要求发展。通过日常沟通,工会了解到,职工不单是希望工会向老板涨工资谈改善,同时也需要工会提供学习的平台。”富士施乐公司工会主席朱敏说。
张成强是公司第三制造部简便自动化室T长。工作时,他是赖友军等职工的师傅,在职工大学,他是工友们的老师。
“以前,教徒弟时只是教他们怎么做,并不会花太多时间详细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经过学习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员知道了设计原理,上手更快了。”张成强告诉记者,例如赖友军,以前只是做一些基础的设备改善工作,经过两年学习现在能独当一面了。
上大学给职工带来的回报还不止于此。石华丹也是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公司职工。得知教学点设在公司职工大学,她也参加了深圳市总工会“圆梦计划”学历提升项目。3月24日,她拿到北京邮电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证。
报读时,石华丹还是公司生产线上的班长,毕业后,她已是公司开发部门业务管理T长,月工资增加了2000多元。
石华丹笑着说,拿到大专毕业证,入户积分加了60分,刚好凑够100分,可以申请入深户。她盘算着,等有了深圳市户口,就把女儿从四川老家接来深圳上学,不再让女儿当留守儿童。
据统计,职工大学开办以来,该公司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增加了447人,大专学历职工比例从9%升至19%。职工大学让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