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焊接结缘30多载,季小燕成为业内人人皆知的“焊接状元”,但他本色不改、匠心如初,潜心培养人才——
【技术明星汇】献身杏坛的“工业裁缝师”
图为季小燕在进行镜面焊操作。
董勋 摄
“镜面尽量调整到与施焊位置平行”“一定要严格控制对口间隙”……4月里的一天,在中国能建华东建投江苏电建一公司焊接培训车间,焊接高级技师季小燕正在给学员们演示镜面焊法。他边示范边提示要领,还不时停下,手把手指导。
10多年前,季小燕从“美人对镜”中找到灵感,潜心研究镜面焊接法,通过镜面成像克服遮挡物障碍,有效解决了困难位置焊接难题。在扬州第二发电厂检修中,季小燕首次倡导使用这一焊法,此后在多个电厂施工中推广,如今已培养出200余名擅长镜面焊的徒弟。
焊花闪亮,将季小燕的身影不时投射在车间墙面上,他每天重复着示范、讲解、指导、再示范,认真、仔细、不厌其烦。“我是过来人,知道学技术的不易,现在就想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季小燕如是说。
陌上寻“焊花”
焊接无处不在。大到一座桥墩,小到一截管子,在季小燕眼中,焊接让它们变得完整和有意义。
1986年,季小燕进入江苏电建一公司学习焊接。初见焊花,他迷恋它的炫目,未曾想,学艺之路却布满荆棘。
仰焊是焊接中最难的一种,也是最考验技能的基本功。当时,焊工防护装备简陋,没有皮护袖。焊完一条焊缝,飞溅的焊花掉到袖子上,瞬间烫出一个洞,落到胳膊上,烫出一个疤。即便如此,季小燕仍然保持着标准的动作。“人要有恒心,学手艺就不能怕吃苦。”仅用了3年,季小燕便从门外汉成长为高压焊工,掌握了小径管排管焊接技术。
如今,焊条电弧焊、手工钨极氩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离子自动焊、螺柱焊、气焊、下向焊,乃至船舶行业常用的水下焊接等技术,季小燕均手到擒来,焊接质量受检一次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8%以上。
时光流淌,季小燕的焊接面罩渐渐褪了色,白色玻璃镜下也粘上了老花镜片,但他始终舍不得这个从1995年起就形影不离的“老搭档”。
“焊花”点点开
2004年,华能南京电厂从国外引进320兆瓦超临界机组,运行8万小时后检查发现,锅炉主蒸汽管等焊缝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纹。季小燕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负责组织对1号机所有主蒸汽管道等焊缝切割和重焊。
仅仅用了1个多月,季小燕和同事们就完成了这项庞大的交叉作业。从汽机到锅炉,施工范围中,仅直径从273毫米到630毫米的大口径焊缝就切割了192道,焊口一次合格率达99.5%。该课题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机组至今已安全运行15年。
2011年至2013年,季小燕全程参与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175万千瓦的台山核电站乏燃料转运装置的生产制作任务。“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季小燕坦言,“工作量大、难度系数高,常驻的检查人员每天8小时监督,检测拍出的片子像CT、核磁共振一样高度清晰。”
焊接中他发现,因为实际焊接件比工艺评定试件尺寸长,尤其是三通壁厚的位置,散热速度快,如果电流偏小熔池不易打开,就会造成质量缺陷。
于是,他提出技术调整建议,经过与甲方人员及外部专家的充分沟通,获得了采纳。他和同事们在狭小的室内轮流施焊,做到了熔池环环相扣,使外观工艺和内在质量都得到保证。如今,乏燃料转运小车已在台山核电站成功安装,完全执行欧洲核电标准。
江苏省电力系统第三届焊工技术比赛管材垂直固定第一名和基建组总分第一名、南京市职工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省首届技能大赛焊接状元、全国技术能手……截至目前,季小燕已先后参加了10余次不同级别的焊工技能竞赛、5次技术攻关、200多次电厂检修,成为行业内人人皆知的“焊接状元”,而他本色不改、匠心如初。
芳华献杏坛
2018年,季小燕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能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中国能建首批命名的10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此时,距工作室成立刚好10年。
10年间,肩负着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交流、传授技艺等任务的创新工作室,无论在工程建设和焊接人才培养中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季小燕更是将人生盛年的一片芳华献给了荫荫杏坛。
2018年初夏的一天,在6号蓝色工位里,季小燕正手把手指导90后焊工孙闯,“不要担心,把过程控制好,结果水到渠成。”车间一侧的倒计时牌显示:距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开幕还有22天。
作为集训总教练的季小燕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但“焊接是门细活,不能让任何一个问题从眼前滑过去,急不得,更糊弄不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孙闯在此次竞赛中获得了青年组个人单项第一名和“最佳试件奖”的好成绩,同时被表彰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
“电建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焊接技术人才,我有传帮带的责任和义务,也离不开这个让我成长、给我喜悦的地方。作为教练,把学员教会、教通、教精一直给予我满满的成就感。”季小燕引以为傲。目前,他已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名,其中多人成为所在单位或班组的业务骨干。
在“工业裁缝师”的道路上,季小燕说,既要看到光明前景,也应想到任重道远,既憧憬美好未来,也不畏百转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