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一

从1970年首飞成功至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砥砺奋斗了近50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长征火箭:从第1次到第300次

本报记者 陈俊宇
《工人日报》(2019年05月16日 01版)

呼啸而起、刺向苍穹……4月20日晚10时41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载着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完成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发射。到目前,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达到百次发射的单一系列火箭。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

从1970年首飞成功至今,是近50年的砥砺奋斗。从第1次到第300次,是“长征人”不辞劳苦,躬耕不辍,用一个个成果书写了中国航天实力。

故事发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这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

长征“娇子”创新担大任

“欣慰,自豪,未了。”今年81岁高龄的龙乐豪院士,是火箭院高级顾问、长三甲系列火箭首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对于成功发射感慨良多。

“在长征系列火箭中,不论是从设计之初的顶层规划及总体技术方案的前瞻性、全局性、适应性,还是从技术先进性,以及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性方面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说它是‘娇子’并不为过。”龙乐豪用“长征‘娇子’创新担大任”总结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过去25年的发展历程。

所谓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简称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火箭)三种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包揽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被誉为我国的“金牌火箭”。

上世纪70年代,火箭院的研制人员开始研发能把卫星发射得更远的火箭——这就是长征三号。当时担任总体主任设计师的龙乐豪告诉记者,发射的第一目标就是一条特殊的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具备发射这个轨道的能力,不仅意味着进入国际航天发射的第一梯队,也对国民经济建设有着直接的作用。”龙乐豪说,1984年,长征三号火箭第一次把东方红通讯卫星送到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986年,我国又提出了新的通讯卫星工程计划——“862工程”,要发射更大更重卫星,重量由原来的(第一代)1.4吨一下子增长到了2.5吨。这对长征三号的研制人员来说,是新的要求和挑战。

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长征人”的血与汗

1994年,历时8年研制的长三甲火箭首飞即告成功。龙乐豪挥笔写下:“一箭双星首飞传捷报,八年鏖战今朝定乾坤……”

接下来,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射需要,长三甲家族还发展出了两位后起之秀——长三乙,它个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捆绑4个助推器;长三丙,捆绑两个助推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能力,从2.5吨到接近4吨或3.9吨,一直到5.5吨。

就这样,长三甲家族形成了三兄弟,将“嫦娥”“北斗”“风云”等著名的中国航天器以及诸多国外卫星送入太空。

成功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流传的一个故事是,龙乐豪院士曾为发射“一夜白头”。

1996年2月15日,长三乙火箭在点火起飞后,撞在附近的山头上,星箭俱毁。从发射的喜悦到惨败的失落,不过22秒。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龙乐豪连续追问。为了这些为什么,研制人员连夜寻求答案。

“那一夜挺难煎熬的,工作就是数据、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龙乐豪院士向记者回忆道,“一夜间急白了头,多少有点文学夸张,说那个时候就更加加深了头发雪白的转变,这倒是真的。”

这样煎熬的夜晚,研制团队一过就是三十几个,直到找到原因。

一年半后,长三乙火箭第二次发射圆满成功。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感慨道:“‘长征人’承受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压力,今天的成绩是他们用血和汗拼出来的。”

就在这次失败以后,长三甲系列火箭进一步总结经验,也逐渐成熟,在后来的发射中保持了连续76次成功。直到今天,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到98%,引领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长。

高密度发射成常态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拉开中国太空时代的序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年零6个月,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零3个月……

每个100次发射时间间隔缩短,意味着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过去火箭一年也就发射两三次,现在能做到一年发射十几次、几十次,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发射能力与科技水平的飞跃。”金志强说。

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有17型火箭投入使用,成功将506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有力支撑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的成功实施。

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史中,是连续成功发射次数最高的一年,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征系列火箭也在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先机。

截至2018年12月,长三甲系列火箭已先后承担了16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射了卫星,其创造的效益占到了院全部国际商业发射任务收入的50%以上。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未来随着火箭更新换代,长三甲系列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衍生出新的型号。龙乐豪院士坚定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它的后续型号一定能够继承发扬长三甲系列的优良基因、充分汲取新一代火箭的新成果,从中国的‘金牌’创新发展成世界‘金牌’,在未来人类飞离地球、移民宇宙的伟大征程中承担主导作用。”

【采访手记】一直在“长征”路上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一些古老而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至今仍然流传人间。”这句话镌刻在中华航天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内。主体大厅内展示着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实物及模型,它们曾多次将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听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循环播放《东方红》乐曲,听着讲解员讲述那些“陌生而又神圣”的航天故事,记者内心澎湃却也充满好奇。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火箭院已成功研制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了载人航天、探月、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流动在这里每一位航天人的血液之中。

“长征”火箭,这是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从第1次到第300次的成功发射,有着航天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坚守,是迈向航天强国之路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这里的“火箭人”一直在谱写着动人乐章,他们一直在“长征”路上。诚如航天老人龙乐豪院士所言,“情未了”“事未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