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没有到不了终点的路,没有长不大的树

罗筱晓
《工人日报》(2019年12月28日 03版)

“有两种东西我越是思考越觉得神奇,心中也越发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逝世200多年后,能读懂甚至只是读完他三大批判著作的人很少,能把前述他说过的那句话时不时挂在嘴边的人却很多。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在成为《公民道德》版面编辑后,我发现,与其把道德与头顶的星空联系在一起,不如把它与脚下的路拉扯在一起。

而且这是一条好像怎么也走不到目的地的路。

托康德和诸多前人的福,“道德”二字一出口,分量就显得重了不少,仿佛接下来不说些舍生取义、大义灭亲、为大家不顾小家的故事,就配不上这个词。

实际上,康德这位严肃的德国小老头还有更严苛的要求。举个例子,帮助别人往往使我们感到快乐,从而驱使我们重复助人行为。可康德认为,这会使帮助别人变成满足自己快乐的手段,这样的行为就“不道德”;只有当帮助别人是自发的义务,才算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翻译一下,要达到康德的要求,就要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助人机器。

这么一想,大多数人读不懂康德,倒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对普通公民来说,“道德”并不沉重。有时候它就是出于本能,比如江苏一家餐厅关张,老板每天等着给办过预付卡的顾客退款,“这是别人的钱,当然要还。”有时候它需要训练和教育,比如山西一位男子酒后驾车被查,被坐在副驾驶的儿子训斥“叫你不要开车你非要开”。六七岁的孩子因为接受了安全教育,于是懂得“喝酒不开车”的道理。还有的时候,则需要职业操守,比如重庆狂打十几通电话要求病人回院治疗的医生。

听起来是不是轻松多了?可惜即便如此,在通往“道德”的路上,还是不停地有人被绊倒或是走了岔路。在这些人眼里,规则是为自己以外的人设立的,在公共区域里,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别人毫无干系,甚至要是脾气上来了,干出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也未尝不可。一句话,“我的需求是高于一切的”。

即使是有一定公共意识的人,也可能随时都面临考验。小到能不能自觉垃圾分类,大到路遇不平愿不愿出手相助。

只要不是圣人,在这条路上,谁都会兜兜转转。

还好,无论是在这块小小的版面上,还是在现实社会里,总有人在奋力往前走着。叶璇、赵宇、陈婧琦都是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想到,自己做的一件事情,可以引发大范围的讨论和思考,有的最终还推动了法律法规的完善。

就像是在沿途种下了一棵棵小树苗。一方面,它们是指路牌,引导后来的人走往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它们是需要照料的新生命,只有更多的人在经过时浇水、施肥,这些树苗才能存活、成长,最后成为每个路人的遮风挡雨处。

2020年代,公民道德建设,还有更长的征程。坚持往前,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到不了终点的路,也没有长不大的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