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经济观察】商家营销岂能套路消费者

本报记者 杨召奎
《工人日报》(2021年05月10日 04版)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并对一些商家的不良营销手法进行了专题分析。从分析报告来看,一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采取了很多新型的销售方法,其中夹杂了一些不良经营手法,套路满满,引发消费纠纷。

有的商家宣传“秒杀”制造“超值”优惠。例如,部分电商平台或网店开展“秒杀”等活动,或者标注限时“清仓价”“打折价”“甩卖价”等,貌似大幅优惠,但实际“秒杀”价与平时相比让利很少,甚至没有让利。还有的商家附加条件限制兑现承诺。例如,部分商家开展“下满3单免1单”活动,但兑现时却附加各种条件,诱导消费者再次消费。

“低价”促销在现实中也较为常见,但近年来又和“消费贷”捆绑在一起,使得消费者很容易“中套”。还有一些商家宣传“充多少送多少”“高额返现”等,诱导消费者大额充值。

“洗脑式”宣传诱导消费是近两年比较受某些商家“青睐”的营销方式。“洗脑式”宣传是通过媒体或者推销员反复向目标人群宣传同一或雷同的内容,有的内容简单粗暴甚至低俗,令人反感。这种营销主要有两种:一是“洗脑式”广告,主要是电视购物、重复性广告。二是部分经营者通过免费体验、低价体验吸引消费者,然后在体验服务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式”宣传,反复劝诱,让其购买高价产品或服务,主要存在于保健品、美容美发、健身、保险、教育培训、摄影写真、旅游等领域。

最近,一些不良营销手段又有所升级。比如混淆计量耍手段,这包括三种主要类型:一是经营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使商品分量不足;二是以次充好,有的将“处理品”“残次品”等谎称正品;三是在网络购物中,有的商家混淆计量单位“寸”和 “英寸”,销售电视机尺寸缩水,或者存在产品配置降级等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商家利用人性弱点采用“概率”营销手段,比如盲盒经济、网络游戏抽奖等,受到年轻人追捧。还有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数据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不活跃用户的中奖概率或中奖金额,刺激消费。这种营销方式可能助长投机心理,使消费者深陷其中,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很大。

销售是消费的前端,是打开交易的钥匙。为了将产品和服务更好触达消费者,商家的营销手法可以多样,但前提是应当合法合规,以法律法规为底线。营销活动既是吸引客流的方式,也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展现。因此,商家必须自觉摒弃不良营销手法,不能处心积虑套路消费者,而是要通过创意吸引消费者,通过服务打动消费者,通过品质赢得消费者。

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促销行为。一方面应加强对策研究,及时制止和查处不良营销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督促企业自律,鼓励监督举报,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