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打工前沿】随迁子女入学,期待突破重重“壁垒”

于忠宁
《工人日报》(2021年11月19日 05版)

近日,针对“关于让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建议”,教育部答复称,从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

教育部要求各地降低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意义重大。然而,对于随迁子女凭居住证入学,教育部的回复仅仅是“鼓励”而非强制,可见在一些地区,切实推行这一政策的难度有多大。

事实上,凭居住证入学的提法已久。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之后,教育部也多次发文强调。但在一些地区,随迁子女上学仍然阻力重重。

数据显示,近5年来,超20%的随迁子女无法在流入地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因为保障政策未能充分落实、入学面临准入门槛高、公立学校针对随迁子女开放学位不足等,随迁子女入学阻力重重,这一问题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尤为凸显。

因此,不少人对于教育部的这一回复对推进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作用,表示谨慎乐观。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那些设置了较高门槛的地区,仍然还会在居住证基础上加上其他条件,如要求居住年限、社保年限等,并在认定时提出苛刻的要求,在接纳流动儿童上提不起积极性。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值得期待,不过,还需要更进一步,从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出发,把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与户籍制度剥离,对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平等受教育权、扩大教育公平进行新的顶层设计。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保障实行以户籍为主的保障机制,与之对应,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也实行基于户籍为主的保障机制。要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必须在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的同时,积极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让生均教育经费“钱随人走”,从而减轻流入地的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要保障流动儿童入学待遇同城化。尽管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义务教育应该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但是在一些超大城市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中,依然以户籍儿童为主,流动儿童在入学时面临准入制门槛,再加上学位供给不足,这些孩子更难进入公办学校。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地为城市建设做贡献,流入地要有对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与担当,把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

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虽很难一蹴而就,但势在必行。期待未来,流动人口家庭可以在其流入地充分平等地享有城市公共服务。教育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外来务工者为城市建设出力流汗,他们的子女不该被挡在父母做出贡献的城市校门之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