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装电梯需求为250万部~300万部,然而近3年仅完成加装不到2万部
老旧小区“加梯”之路如何变坦途?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多位代表委员也为此建言献策。
然而,“加梯”之路并非坦途。住建部2019年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国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达17万个,加装电梯需求为250万部~300万部。然而自2019年至2021年底,全国仅完成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不到2万部。
“加梯”之路卡在哪?出口在哪?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
用一部电梯激活一栋楼
自2018年起,“老旧小区改造”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装电梯被列为完善类改造内容之一,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办2020年印发文件指出,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对2000年底前建成并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一部电梯可以激活一栋楼的价值。”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加装电梯不仅破解了老年人的出行难题,还能使老旧小区重焕生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加装电梯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首先,地方财政会给予一定补贴,例如北京市在2019年曾明确“市级财政补贴每部最高64万元”。其余资金的筹措在实践中发展出三种模式:其一是红莲中里采用的“代建租赁”模式,电梯企业先垫资安装,再通过电梯使用及轿厢广告收入回收成本;其二是产权单位或集体组织出资;其三是业主自筹自建。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分析称,目前电梯企业和产权单位的意愿较低,第三种模式最为主流,从长远看也最有意义。“老旧小区以前大多是国企福利房,现在虽已不受原单位管理。加装电梯也是一个促进共建共享的契机。”
各楼层利益冲突是最大障碍
2021年,上海对老旧小区居民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业主表示,意见征询阶段最大的难点在于“底楼业主不愿加装且难协调”。
家住北京的张阿姨最近就正在为此烦心:自己所住的小区的很多单元已用上电梯,但自家单元一楼住户坚决反对安装,居委会组织协调多次未果。而《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手册》对加装程序作出规定: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意向及初步方案应当充分听取拟加装电梯范围内全体业主的意见,并经专有部分占该单元住宅总建筑面积2/3以上的业主,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且其他业主不持反对意见。
这意味着,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就无法推进。
“一楼用不上电梯,还要承受电梯带来的噪音,通风、采光也受影响,人家当然不愿意。”除了摆在明面上的理由,张阿姨也能理解,“一旦装上电梯,房价体系就彻底变了,高层成为香饽饽,低层严重贬值。”对此,她提出,由高层给低层住户一些补偿,但又遭到邻居的反对。
即便做通邻居的工作,协商出资份额又是一道关卡。据了解,加装电梯涉及水电气管线、绿化、道路改建等问题,总体费用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普遍在几十万元至百万元之间,扣除补贴之后,分摊到每户头上也不少。
家住辽宁大连市某老旧小区的齐女士刚刚开启了“电梯生活”。她告诉记者,这一成果来之不易,邻居们讨论出资比例时险些谈崩,最后勉强采纳了电梯企业的方案:一楼不出钱,二层出10%,三层到六层在此基础上依次增加5%,自己家作为顶层出资4.7万元。
进一步明确出资和补偿标准
此前各地在表决比例上,多采取“一票否决”制,而《民法典》实施后,加装电梯的门槛有望降低。其中规定,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2/3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2/3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小区加装电梯属于“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3/4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3/4以上的业主同意。
楼建波认为,此举有利于“加梯”进程提速。但同时还应强调公平原则,引导房屋增值的高层业主对利益受损的低层业主进行补偿。
在出资比例的计算上,厦门出台的《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指导意见》也已给出了参考依据:业主可参照以第三层为参数1,第二层为0.5,第一层为0,从第四层开始每增加一个楼层提高0.1个系数,即第四层1.1,第五层1.2……依次类推出资比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应加大筹资力度,推动适老化改造多元化筹资。例如,银行应提供“加梯贷”产品,以及低利率、免抵押的信贷服务;落实闲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调整等手段,为企业提供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吸引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等。
楼建波表示,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搭建“加梯改造”平台,为每个老旧小区建立台账,并向电梯企业、小区居民开放。在意见征询、报送审批、施工验收、后期运维等各阶段,明确列出面临的困难和资金缺口,为不同利益主体提供公开讨论、解决纷争的途径,让参与各方做到心中有数。
李宇嘉认为,在业主间利益的协调上,街道、社区不能缺位。要加大宣传,普及加装政策与流程,必要时可组织居民参观已加装电梯的楼宇,或者邀请电梯企业答疑解惑。要引导居民转变思维,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是从未来环境改善、社区复兴的角度,去看待个人在其中的利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