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与科创产生“化学反应”,混搭火花吸引文化和高科技企业入驻
当产业园玩起“文艺范”
沿着沪昆高速一路南行,上海松江地区的G60科创走廊次第展开,各类以科创命名的产业园陆续映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沪上老工业厂区遗留的车间厂房众多,因地制宜改造成的产业园区同样各具特色。从简单的物理集聚,到后来与园内高科技及文化企业发生的“化学反应”,有艺术“加持”的园区,能产生怎样的混搭火花?
园区不再只是“空间+服务”
走进位于新腾路的清控人居产业园,目光自然就被引导到了悬挂的巨型条幅上——一个大型陶瓷柴烧艺术展正在展览。初来乍到的人难免疑惑:“这里真的是产业园?”越往里走,这样的疑惑更盛,园区内近3000平方米的美术馆中,由艺术家林乐成策展的《老林和他的朋友们作品展》正在展出,吸引5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展。100多件参展作品涵盖了纤维、陶瓷、玻璃、服装、漆艺以及雕塑、绘画等众多艺术形式。
入口处“不起眼”的全透明玻璃讲坛和咖啡吧同样抓人眼球,多位大师纷纷在此登台举办高水平的艺术讲座,而咖啡吧则成了园区企业面试候选人的首选。“市区许多企业喜欢在这里面试,灯饰来自大师作品,艺术作品布置得错落有致,软环境更有吸引力。”一位入驻企业的HR如此说道。
园区一期目前有8000平方米被布置成艺术空间,占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这样近乎奢侈的大手笔背后,折射的是理念的转变,清控人居产业园总经理彭海成说:“过去园区的开发和管理重在‘空间+服务’,如今企业更看重园区和自己品牌调性的契合度,科创园区必须有个性,没有特色很难发展。”
“未来,二期将是更艺术的园区,在室内外各个空间都能接触到艺术品。整个园区会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园区,除了作为办公场地,还可以作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地方。” 彭海成说。
混搭激发“化学反应”
北京冬奥倒计时宣传片中,王绪远挥毫泼墨书写的“2022”和15个不同的“冬”字,将汉字结构、书法线条和东方审美意蕴三者相结合,将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相融合,进行时代性的表达,极具视觉冲击力。如今,这幅《冬·十五》正和他的其他作品一道,在清控人居美术馆中展出。
不仅美术馆提供了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浓度,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和人才资源,产业园目前已有6位大师设立工作室常驻,并设有林乐成纤维艺术展厅、当代艺术展览展厅。“园区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大师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动力。”彭海成说。
置身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之中,入驻企业与文艺创作从简单的物理集聚,逐渐开始产生“化学反应”。“展陈是对艺术的二次创作” 思为会展负责人蒋总看中的正是园区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可以从大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得到启迪。”让他没想到的是,园区对企业的帮助更为直接,通过园区和林乐成大师的引荐,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企业很快就聘请他们作为美学顾问,提高公司展陈业务的附加值。效果立竿见影,2020年在整个会展行业因疫情停摆半年、同行普遍业绩不佳的情况下,思为会展完成产出数千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若以坪效来衡量,你会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彭海成说,“即使拿出这么大的面积做艺术,园区的坪效和纳税依旧在科创走廊里名列前茅,足见文创与科创结合的能量之大。”截至去年底,企业入驻率达92%。
助力孵化国内文创产业链
文创与科创之间曾经坚硬的“次元壁”一旦被突破,带来的变化让许多从业者都始料未及。
某潮玩品牌以带货主播起家,入驻园区之初已是某短视频平台潮玩领域的头部主播。园区浓厚的艺术原创氛围,让品牌主理人袁老师渐渐产生了创造文创产品自我IP 的重要性。
“入驻后不久,园区就安排了林乐成等一批艺术家和公司进行了座谈交流。”目前企业已经签约一批新锐艺术家,开始进行原创IP开发,从文创产业链的下游销售环节向上游扩张,月营收超千万元。
“文创如何落地曾经让很多企业苦恼,我们试图让科创为文创提供更多借鉴,实现文创产业链的落地。” 彭海成介绍说,清控人居产业园正帮助陶瓷艺术大家与3D打印企业对接。今后,陶艺或许能借助粉末打印机,以更直接、亲民的方式走进千万寻常人家。
赛道愈发清晰,袁老师信心十足:“未来我们将力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头部潮玩品牌。”而纤维艺术大师林乐成则在这里得到融艺术创作、衍生品授权、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平台服务。他坦言,这个梦寐以求的环境和平台,是在大学里无法感受的。他甚至还把博士课堂搬到了这里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