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资源优势叠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
【制造业转移寻踪】“三省通衢”之地成为产业转移“桥头堡”
开栏的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移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多地都做了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近日,本报多路记者深入走访各地产业园区、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追寻制造业转移的踪迹,探路转什么、谁承接、如何承接等问题。敬请关注。
阅读提示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有着皖苏浙“三省通衢”之称。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不断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相关产业加速向郎溪转移,也成为郎溪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近10年来,郎溪县GDP年均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
走进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经济开发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错落有序,一条条规整的园区道路纵横交错。机器声隆隆,到处是一片紧张忙碌的生产场面。
有着皖苏浙“三省通衢”之称的郎溪县曾经以农业为主。近10年来,全县GDP年均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作为郎溪工业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郎溪经开区现有507家工业企业,其中91.7%的企业来自“江浙沪”地区。
这座皖南小城,是如何科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并获评全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县”的呢?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把企业“引”到郎溪来
在园区内的宣城托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无人注塑车间,数十台注塑机开足马力,生产出的半成品由工业机器人完成取件、切割、摆模等工序。
“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作为从事汽车内饰件生产的上海来皖投资者,总经理陈宝龙在托新精密落户郎溪之初,并没有想到公司销售额能从不到2000万元跃升到如今的4.5亿元。
彼时,随着客户资源积累,订单量增多,陈宝龙急于寻找地方扩大生产规模。郎溪驻上海招商办事处适时伸出了橄榄枝。
陈宝龙说:“县委书记多次亲自带队来调研,看好我们的研发能力和客户资源,批下了100亩地,并解决资金、环评等一系列难题。”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设备升级的需要,华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也从苏州吴江被引进郎溪。
“公司主要做上海三菱配套电梯曳引机等零部件的生产,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我们以吴江为圆心,沿着沪渝高速考察了几个地方,最终选择搬迁至郎溪。”华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管部主任肖世超表示,郎溪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也样样俱全,交通和物流十分发达,更重要的是,当地政策的扶持和优良的营商环境。
在郎溪经开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肖璐看来,郎溪县承接“江浙沪”一带产业转移早就有了尝试和积淀。据了解,早在2008年,恰逢无锡制造业企业外迁,郎溪就抓住机遇,引进一批特色化成套设备企业,这也为如今的郎溪经济开发区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提供了基础。而区位、资源优势叠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相关产业加速向郎溪转移。
引链、补链、延链
与郎溪接壤的江苏溧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达,产业链配套齐全。2015年,溧阳与安徽的郎溪、广德三地政府签订苏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的跨省合作区就此成立。
此后,郎溪利用毗邻溧阳的优势,向东扩展,建设郎溪经开区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
“这几年汽车产业聚集得很快,我们刚来的时候,只有十几家电镀件企业,现在已经涵盖汽车内饰件全产业链。”陈宝龙感慨,公司自落户郎溪以来,累计实现税收1.6亿多元,成为奔驰、宝马等车企长期战略伙伴。目前拥有汽车零部件国家级实验室,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PVD真空镀膜技术”,适应汽车无人驾驶或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能带动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来郎溪,这对于我们后期的招商也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事情,增强‘江浙沪’企业来郎溪投资的信心。”肖璐表示。
要做强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不仅要围绕产业“生态链”引链,还要补链、延链。记者在园区内看到,还有不少破土动工、正在火热建设中的项目。
肖璐说:“如今,我们招商的策略也在升级,近期因为在制动系链条上缺少生产厂商,我们就重点摸排这些厂家,在无锡成规模引进了一批汽车活塞钢生产商。”
目前,郎溪经开区正积极与溧阳经济开发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深入对接,根据双方主导产业契合度,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开展高质量产业合作。2021年6月,郎溪经开区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成为整个宣城市唯一入选的产业园项目。
既要引进来,又要留得下
产业转移是个渐进的过程,其间难免伴随着困难。“目前,我们精加工生产线还未从吴江完全搬过来,因为这一块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现在靠老带新培养一线操作工,需要较长的周期。”肖世超说。
引凤还需筑巢,如何解决技术人才短缺、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推动产城融合,成为摆在园区发展面前的考题。
郎溪经开区主园区位于郎溪的东北角,虽工厂林立,但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还待完善,距离最近的购物商场也有七八公里的路程。
郎溪经开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记者注意到,占地约3000亩的锦绣湖产城融合片区已全面启动一期工程建设,将环湖布局研发中心、科创孵化、人才公寓、商业配套项目。即将启动建设的金牛路高速连接线,5分钟直达溧宁高速。规划中的百观路、凤飞路建成后将实现四条干道快速便捷联通主城区,加强产城互动。
土地要素紧缺,环境、产能、能耗等空间减少,人才短缺等问题,是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当前制造业转移存在的共性问题。
肖璐坦言,近3年,这些共性问题在园区显现的也比较明显,“我们也在积极地寻求对策,包括加快盘活处置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强化校企合作大力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提升园区生产生活性配套服务能力等。”
在肖璐看来,随着落后产能慢慢淘汰,产业逐渐升级换代,与长三角兄弟县市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发展会细化分工、产业协同,合作大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