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4月27日 星期一

【现场·我在我思】用善意和制度做桥 让残障人士走出孤岛

罗筱晓
《工人日报》(2022年04月27日 05版)

最近,河南郑州一家洗车行火了。据《大河报》报道,这家洗车行的6名员工全是残障人士。作为店里唯一的健全人,老板不仅要跟大家一起干活,还要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自2014年开店以来,这里陆续招收了30多位残障员工……

为残障人士提供工作,这样的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前段时间出圈的某方便食品公司,在多地的工厂都有残障员工,还善意地称他们为“自强员工”;在江苏苏州,有一家由脑瘫患者经营的纸制品厂,全厂40多名员工中,包括老板在内,残障人士有30多名……尽管如此,每每有类似事情出现在信息洪流中,依然会吸引我的关注。

这是一件既小又大的事情。说它小,是因为洗车行的6名员工也好,食品公司的数百名“自强员工”也罢,相对于全国8000多万残障人士来说都是极少数。说它大,是因为具体到每一个因此拥有了工作的残障人士而言,他们的生存状态、人生轨迹可能因此彻底改变。

工作带来的收入让残障者能够自食其力,在掌握技能和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体会到尊严与乐趣。我曾在一间小型纺织品工厂采访过一位小时候因病致残的年轻女孩,她健谈、自信,一边说话一边轻快地摆弄着自己织好的产品,似乎那个简单的操作台就是她的舞台。

上述爱心车行的故事里,还有一个细节——由于残障人士洗车多少有不到位的地方,加上常来店里的多是特意照顾生意的回头客(有的车主甚至穿过大半个城市去洗车),8年来,洗车行始终没涨过价。引起全网关注后,不少网友在线求店铺地址,表示一定要去洗车。

爱心洗车行被更多人“惦记”上,可以说是故事最好的续写。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的善举和坚持不仅为残障人士撑起了一把伞,还让更多人在感动、认可之余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加入“撑伞”的行列。相比具体解决了多少残障人士的就业,如此持续传递善意与力量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良性循环。

当然,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绝不仅是个别人或企业的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超过2.9万人。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许多身患残疾的人都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有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比如,曾被认为只能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视障者可以做程序员,也可以写歌组乐队;半岁时双耳失聪的人不仅靠读唇语考上了名校博士,还在几年前装上人工耳蜗重新听见了声音;凭借两支义肢,失去双腿的老人登顶了珠峰……

一直以来,我国对雇佣残障人士工作的企业多有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政策支持,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许多企业依然缺乏对残障人士能力的了解,难以提供适合他们的岗位,而无障碍办公条件不足、相关雇佣风险得不到制度消解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残障群体的就业难度。

因此,有关部门还应积极搭建残障者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桥梁,比如,建立残障群体就业信息库,提供培训机会和相关产品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以互联网为纽带居家自主创业、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应尽快完善,让其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我们也许无法像爱心洗车行老板一样,把全部精力用来照顾残障者,但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平等地对待残障者,愿意为他们的日常出行、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终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孤岛,真正融入社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