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阔论】需在意读者的感受
最近,关涉漫画的话题耀眼,这让我想到日本的漫画。印象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漫画家与其代表作联系在一起,有着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和情节,不少作品还被改编为动画,深深影响着我们90后的童年和青春期。
日本的漫画产业繁荣,背后的缘由,可以说是“专业精神”的支撑,不仅是专业人士,即便是“素人”作者,也透着“专业”的执着。
就拿30年来仅出版3部作品的“业余画师”丰田彻也来说吧。其出道作品《护目镜》尽管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夸张到失真的漫画语言,但那些细致的线条,人物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场景中还原得事无巨细的日用品,以及恰到好处的分镜与留白……处处彰显着专业精神。这部作品在漫画比赛中获奖,评审称之为“完美之作”。
因为认真,丰田彻也在连载完长篇作品《暗流》后说,“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画漫画是其中最辛苦的,”然后,他留下一句“我要去工厂干活”,便不再发表作品,去了工厂打工。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对作品用心打磨——正因为画得用心,才更觉得辛苦。
在日本,许多知名漫画家都是从吃苦开始的。在《常盘庄最后的住户》一书中,日本漫画产业开始火热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有志于画漫画的年轻人来到东京追求理想。在一栋名为“常盘庄”的公寓,因为当时声名鹊起的漫画家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作者)居住过,而成为许多创作者的落脚点。这座非常简陋的木质二层公寓,平均每个房间不到9平方米,人们不得不在厕所旁的厨房里洗澡,房间的墙上全是裂缝,冬天冷夏天热,但公寓很安静。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创作环境中,一批年轻的漫画家互相切磋,精进技法:水野英子、赤冢不二夫、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组合……常盘庄,也因为这些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漫画“泰斗”而熠熠生辉。
此外,还有许多与漫画相关的从业者也是满满的“职业操守”。福元一义是手冢治虫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一位漫画家。他1952年与手冢治虫相识,1970年加入其公司后,一直致力于辅助手冢治虫的创作。作为编辑,他看着漫画家们伏案作画,常常通宵作业,与截稿日赛跑;作为漫画家,他意识到创作的艰难。在他记录自己工作经历的《手冢老师,截稿日要过了!》一书中,讲述过这样一个细节:“就在这繁忙的某日,手冢老师递给我一份画好主线的原稿,右手微微颤抖着说,‘福元,你手上的老茧疼过吗?’‘疼过。尤其是过了截稿日,必须彻夜赶稿的时候,简直针扎般疼’。”
手上和心上的那些疼和那点骄傲,不止于围绕漫画而活的人,无论是哪个行业,做哪种工作的人,肯定都有自己的“老茧”。
对读者而言,读漫画是轻松有趣的体验。但对于漫画创作者而言,这份轻松有趣的背后往往是辛苦与付出。有漫画读者评论道,手冢治虫的理念是要做手艺人而非艺术家,他很在意读者的感受,害怕被读者遗忘。
转过身来,广受诟病的“画师”和出版业者,你们在意过读者的感受吗?